admin 发表于 2024-11-11 19:13:25

展信佳!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1/1731323605935_0.jpg

最近,“成都一女生专职帮人写信”成为热搜话题。过去一年,这位女生在网上帮人写了700多封信,其中最多是情书。她说:“现在很多人内心世界很丰富,但是当他拿起笔想要写的时候发现写不出来。”

在即时通讯工具占据主场的今天,书信渐渐淡出现代人生活。那些见字如面的欣喜,手捧信纸的温暖,让人怀念。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1/1731323605935_2.jpg

杜甫在战乱时代写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李清照将思念化作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木心感慨: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关于书信的故事,

待你静静阅读,慢慢重温。

信,是牵挂的信物

我十五岁就离开家乡,在远地的城市读高中,每个星期,妈妈总会写信给我。妈妈的信有固定的格式,春天,她常在信末写着"春日平安",到了冬天,她总是写"天寒露重,望君保重"。

林清玄《天寒露重,望君保重》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1/1731323605935_4.jpg

我刚参加工作时,父亲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都是他的牵挂和教导。书信真是个好东西,可以从容表达父亲平时无法开口说出的话。现在父亲,还有那封信,已经随风而逝,但我已经长成了父亲期待的样子。

►@千里江山

2013年弟弟去部队锻炼,我们开始长达两年的书信来往。一个月一封信,他诉说着新兵连的辛苦,诉说看海时对家里的想念,也会因为自己手榴弹考核优秀而兴奋……刚开始他写得很短,七八行字就是一封信。慢慢地,他越写越多,好几页纸才能诉说心情。每周去传达室找信,也变成我的一件温暖而期待的事情。弟弟退伍回家好几年了,再回忆起那两年书信来往的很多时刻,我心里还是满满感动。

►@笃定

我和男朋友现在是异地恋,约定好每个月都要给对方写一封信,说说琐碎日常,写写心中思念。现在已经很少人在写信,可我觉得这是属于我们两个人的仪式感。不在身边的日子,也能用信件慰藉。“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精致的

信,是命运的暖流

儿子,无论你遇到什么,失恋、伤痛、过失,我都将义无反顾保持精力和信心,为你的康复与你一起努力斗争。任何时候你感到孤单,渴求温暖,你都会看到身后有我,你从不远离永不失望的母亲。

舒婷《任何时候,背后都有我》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1/1731323605935_6.jpg

我收藏着一份林少华老师给我的回信。我当时还在读高一,特别喜欢《挪威的森林》。书的序言那里,有译者林少华写的一段话,署名还留了地址。

那会儿我中考失利,人生头一次受打击,对于人生和未来,有着太多困惑。于是,我拿了 400 字方格纸,将一切苦闷都写在信里,如同将纸团装进漂流瓶,从没希望它会回来。

然而,大约过了一星期,同学喊我去拿信,我正疑惑谁会写信给我,却见到了一张明信片。

林少华回信说:“信高兴地收到了,谢谢你那么喜欢我译的小说,更谢谢你特意写信过来。除了学好课堂上的内容,尽可能增加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另外每天练笔和做读书笔记也是个好办法。祝进步!”

我至今记得拿到这份信的时候,全身激动地颤抖。可能对他而来不过是写几个字,但对当时的孩子来说,却是莫大的鼓励。

如今,已经过去了十年了,当初的孩子也慢慢走上了写作的路。

如果真的有一天,真想当面好好谢谢他!

►@Alex

我上小学时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小文,有很多同龄人写信来邀请我当他们的笔友。我是个先天性颚裂患者,说话口齿不清,对交朋友这件事不太有信心。每次收到一个笔友的信,我都会认真回复,告诉ta我的病况。如果ta不介意就可以继续和我做笔友,介意的话不回信也没关系。

当时,所有笔友都给我回了信,告诉我“没关系”。就是这一封封回信的“没关系”,让我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开口说话的勇气。因为我知道,我的身边一定也有会对我说“没关系”的朋友。

现在,虽然与这些小笔友都失去了联系,但是他们筑起了我最初的安全感,真心感激他们的善良。

@一五

信,是自愈的武器

我写这封信给你,是想要谢谢你,每当我的人生碰到一些困惑及彷徨时,你给了我方向。那个方向也许不符合众人的期望,但却符合我自己内心的感觉,那种感觉就是一种快乐和知足。

朱德庸《写给童年的一封信》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1/1731323605935_8.jpg

我一直在写信,写给最想念的那个人,但没有寄出去。不停地写,慢慢变成了一种倾诉方式,向他倾诉,也是自我倾诉。在写的过程中,慢慢更加了解自己,接受一切现实,心一点点变得更坚强。十年了,我如今还一直在写,频率低了很多,但还坚持着。当我想要和他和世界和自己谈一谈的时候,每写完一封,心会很平静。

@蜻蜓

十三岁那年爸妈离婚,迷茫一年挣扎一年,想要自救倾诉无门又找了很久的笔友无果,就开始给自己写信,到现在已经十年了,所有的信都在。还会有无数个十年,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我一直做得很好。

@我拥有的隐晦与皎洁

文/央视新闻整编

信,是温柔的艺术

如今,实时联系变成一件平常事,书信则变成“奢侈品”。来电有时像“催魂铃”,尤其在你最需要安静独处的时候。在余光中先生那里,写信被视作温柔的艺术,是逝去年代里值得怀念的事。你是否有时候也想说:“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节选)作者/余光中

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一串铃声开始,那高调,那频率,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迭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想来也不过如此了。

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电话线的天网恢恢,无远弗届,只要一线袅袅相牵,株连所及,我们不但遭人催魂,更往往催人之魂,彼此相催,殆无已时。这凛凛不绝于耳的电话铃声,把现代人给催老了。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1/1731323605935_10.jpg

古人鱼雁往返,今人铃声相迫。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刘十九就来了,结果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

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1/1731323605935_11.jpg

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己,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但自电话普及之后,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

甚至连情书,“最温柔的艺术”里原应最温柔的一种,怕也温柔不起来了。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里说:“情人们只有在不能喁喁(yú yú)私语时才要写信。情书是一种紧急救济。”他没有料到电话愈来愈发达,情人情急的时候是打电话,不是写情书,即使山长水远,也可以两头相思一线贯通。

电话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1/1731323605935_12.jpg

有人会说:“电话难道就一无好处吗?至少即发即至,随问随答,比通信快得多啊!遇到急事,一通电话可以立刻解决,何必劳动邮差摇其鹅步,延误时机呢?”这我当然承认,可是我也要问,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在节奏舒缓的年代,一切都那么天长地久,耿耿不灭。爱情如此,一纸痴昧的情书,贴身三年,也是如此。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1/1731323605935_13.jpg

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及,不是更有情吗?

对无远弗届的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的选择也是如此。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铃”。催魂铃吗,不必了。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文章原标题为《催魂铃》

图/视觉中国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1/1731323605935_14.jpg

盼信,收信,拆信,回信,寄信,

你是否有过把信件当珍宝的往昔?

牵挂、鼓舞、疗愈,

小小的信封、薄薄的信纸,

对你来说是否有过巨大的魔力?

点击【写留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展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