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1-15 01:16:23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演说家,没有不会说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一个人可以面对多少人,就代表这个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也就是说你能够跟多少人达成共鸣,你的领导力就有多大,你的边界就有多大。--------英国首相丘吉尔

丘吉尔是英国首相,也是世界著名的演说家,可是小时候的丘吉尔却是口吃,从一个口吃的小孩变成世界著名的演说家,丘吉尔经历了无数次的练习,所以演说才能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的。

前几天同学小娟打电话说,孩子上三年级了,可以参加学校大队委的竞选了,她和老公都鼓励孩子参加竞选,竞选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演说的机会。可是孩子就是不去,不敢在学校大礼堂那么多人面前讲话。可是同学说,看着孩子平时在家里又说又唱的,咋就在外面不敢说话了呢?

最近读了吴琼老师的《孩子一学就会的黄金口才课》,看完书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个口吃的小孩子会成为世界著名演说家,而在家里被称为“话痨”的聪明孩子,在外面咋就不敢说话了呢?不是孩子不会说,而是家长没有激发和引爆孩子演说内驱力。

《孩子一学就会的黄金口才课》是吴琼老师的作品。吴琼是青少年演讲力导师、“吴琼青少年口才训练营”品牌创始人。《黄金口才课》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系统训练,让孩子走出当众说话的恐惧,逐渐变得爱说话,会说话,敢说话。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5/1731604583151_0.png

一、孩子为什么在公众场合不敢讲话?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天生就没有演说能力,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主要是因为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好,跟教育无关。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说家,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孩子的语言就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教育方式。

1、家长剥夺孩子选择和表达自己诉求的权利,孩子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很多时候,家长往往不允许孩子说不,家长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你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给孩子贴上了“好孩子”的标签。孩子每次做事,总会想妈妈会不会喜欢,我做了这件事妈妈会不会生气。

还有更多的孩子会表现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问妈妈,不会自己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

小娜家的宝贝真真,每次去超市,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只是看,从来不说要。小娜看出孩子想要这样东西,就问孩子,你是不是想要?孩子说:“这些是垃圾食品,我不能吃,对不对妈妈?”

小娜说:“你可以在这里面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真真却说:“妈妈帮我选。”

小娜忽然觉得,为什么孩子总是不会表达自己,也许是自己对孩子管理得过于严厉了。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吃什么零食,小娜都不让孩子自己做主,都是自己说了算,因为她觉得孩子选择的衣服不好看,选择的饭也没有营养,从来不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

吴琼老师在书中说过:“不”是最美的内在语言,因为它代表着自我意志,代表着内心最真实的自己。当孩子说出这个字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孩子自己说了算。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5/1731604583151_1.png

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表现在方方面面,包括: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表达自己的爱好,如果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孩子就失去了表达自己的机会。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听话,但是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父母对于孩子管理得过于严厉,孩子没有表达的机会,导致孩子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不会说。

2、家长忽视演说的真正价值,孩子不乐意去演说。

为了锻炼孩子的演说能力,家长们也是煞费苦心,为了每天让孩子打卡演说或者提升演说质量,妈妈经常会用很多方法,比如鼓励表扬、或者是承诺给孩子买零食、买心爱的玩具,用来鼓励孩子。

然而这些方法用两个字来总结就是“操纵”,家长用自己的方法来引诱孩子采取行动,孩子不是主动去说,这会让孩子忽视演说的真正价值。孩子练习演说是为了得到奖励,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想要演说,这是两回事。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5/1731604583151_2.png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妈妈为了让孩子练习演说,跟孩子说:“我们今天要开始演说打卡,演说会让你特别会讲话,变得很厉害,如果你能坚持21天打卡,妈妈就带你去买你喜欢的汽车模型。”

另一个妈妈则是跟孩子说:“妈妈不断学习是为了活出更精彩的样子,所以白天上班,晚上看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锻炼演说能够让语言表达更清楚,也更容易和别人沟通。所以妈妈每天坚持演说打卡,你愿意和妈妈一起打卡,变成更优秀的自己吗?”

两种方式似乎都是让孩子去演说,但是给到孩子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要演说的能力,而是演说的信念,是我们传递给孩子不断变得优秀的信念,家长也是孩子的榜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才会愿意主动地跟你一起努力,而不是为了其他的目的。

3、没有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导致孩子胆小不敢说。

3岁孩子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期,有了安全感,孩子才能激情地、热烈地表达。很多时候孩子胆小不敢说,是因为孩子没有安全感。在亲子教育的时候,家长应该重视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小时候,我们都会被一样东西吓到过,也许是未曾谋面的大灰狼,也许是大老虎。为了让孩子听话,我们经常会搬出很多让孩子恐惧的动物或者是人。

前几天就有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看病,孩子见了医生和护士就开始哭,妈妈说孩子只要见了穿白大褂的人就会哭。以前,只要孩子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会说,“你不好好吃饭,医生就给你打针。”

所以整个就诊的过程中,孩子都在哭,不管医生和护士阿姨怎么哄孩子,都无济于事。因为在孩子的眼里,医生和护士就是可怕的人。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5/1731604583151_3.png

妈妈总是这样吓唬孩子,很难跟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胆小,也很难相信别人。在不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孩子是不可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

二、家长如何激发孩子演说内驱力,培养小小演说家?

沃伦·巴菲特曾经说过:“学会演说,是一项可以持续使用五六十年的资产。”持续培养孩子的演说力,是我们对孩子最重要的投资。

我们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说家,孩子的演说能力需要培养,妈妈要抓住孩子3-13岁之间这个重要的时期,激发孩子演说的内驱力,培养孩子成为小小演说家。

1、学会独立思考,让孩子的观点更有价值,孩子会说。

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想法,是孩子能够主动演说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强调吸收,轻视表达,这使得孩子不愿意思考。

罗素说过:大多数人宁死也不愿意思考。思考的确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可是孩子一旦开始独立思考,就会体会到思考的乐趣,不会再人云亦云。

学会独立思考,应该从问为什么开始。小佳从小就爱问为什么,奶奶总是说,小佳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很多时候,家长觉得孩子问得为什么太多了,就会觉得孩子爱钻牛角尖,或许也是因为我们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所以就容易打断孩子的问题,也结束了孩子探究的热情。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去跟着“为什么”的思路,边问边思考,同时也多问孩子为什么,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问问题的习惯,问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过程,结果并不重要,学会思考才是最关键的。

当孩子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就会慢慢探索事物的背后的因果关系,才能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会有自己的想法,才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相应的表达也更具逻辑性和更有见地。

提问是更有条理地表达想法,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帮助孩子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那么如何提问才能让孩子独立思考呢?吴琼老师在《黄金口才》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5W1H分析法,家长可以围绕这个方法来提问。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5/1731604583151_4.png

当你问多了,孩子也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在问问题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思考,更加了解了事情的本质,而不是表象。孩子学会了独立思考,就学会了表达,这是演说的基础。

2、三个常用场景,帮助孩子打开自我,主动去说。

小康的儿子在家里话特别的多,但是每次小康带着儿子去参加聚会,让儿子跟叔叔阿姨们打招呼,儿子只是说一句“阿姨好”,就再也没有话,不喜欢说。小康觉得孩子在家里话很多,在外面不愿意说,是孩子太内向了,是性格使然。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孩子在社交场合中不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

康妮在《如何培养受欢迎的孩子》一书中说,不论孩子表现出来的是冷淡还是热情,如果只是凭借本能或直觉,下意识地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那么,他们内在的自我就始终是封闭的,外在的表现也会跟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妈妈可以利用三个场景帮助孩子打开自我,主动去说。

(1)在家里,有仪式感的家庭会议让孩子畅所欲言。

在家里,我们可以通过开家庭会议的形式,锻炼孩子主动说的能力。如果家庭会议像是开会谈论问题一样,无聊无趣,孩子一会儿就跑了。给孩子的家庭会议,可以是唱歌、跳舞、讲故事、玩游戏、吃零食、看电影、幼儿园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等。让孩子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把孩子的想法加入到会议的主题中,让孩子习惯把沟通当成一种渠道。比如孩子想吃零食,妈妈不让吃,妈妈完全可以把这个问题放在会议上进行讨论,孩子会很期待。

(2)在小区里,我们拍个照。

3岁左右的孩子最喜欢拍照,当你给孩子拍照的时候,孩子也很喜欢给你拍照。记得一次,我拿了数码相机在楼下给几个小朋友拍照。女儿也想拍,于是她拿相机给其他小朋友拍,其他的小朋友也给她拍,她们摆很多的姿势,有时候拍得不好,他们就哈哈大笑,孩子融入其中,就能打开自我。

把这些照片存起来,放在相册里,有时间就可以拿出来,让孩子讲述那天的故事,他会兴致勃勃地讲,乐此不疲。只要让孩子参与其中,孩子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自己的想法。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5/1731604583151_5.png

(3)自然空间,利用孩子感兴趣的标识,让孩子主动表达。

甜甜小时候坐车出门,每次看到大的广告牌或者标识牌,她都会问,牌子上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跟孩子聊一聊标识背后的故事,通过聊标识牌,孩子学会了表达自己,还在无形中认识了很多字。

比如,当看到红绿灯时,就给孩子讲,红灯停绿灯行。鼓励孩子深入地了解语言,运用语言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则。在新的环境里,孩子越是能够利用标识,就越有掌控感,这样的掌控感会帮助孩子打开自我,加入对话或者讨论。

3、建立安全感,滋养演说环境,为孩子的演说打下基础。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最重要的是家长的有效陪伴。我们经常会因为工作忙得焦头烂额,陪孩子的时间很少,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陪伴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亲子阅读。孩子最喜欢跟妈妈一对一的互动,而读绘本就是爱与互动中最好的工具之一。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曾经说过:“经典绘本取决于有多少丰富的语言,有多少富有内涵的存在感的语言,有多少读者和听者发自内心产生共鸣的语言。”

所以绘本不在多,而在于运用。抓住一本绘本中,孩子感兴趣的人、事、物,可以做相关情景拓展。比如孩子喜欢托马斯,在孩子和小朋友起冲突的时候,在孩子不想吃饭的时候,你可以问问:“如果你是托马斯,你会怎么办呢?”

经典的绘本可以重复阅读,只要孩子喜欢。我曾经在《抓住3-6岁儿童“阅读脑”成长关键期,点燃孩子阅读兴趣 》一文中写过,什么才是有营养的绘本,如何帮助孩子爱上阅读,亲子阅读是最关键的。

文章中指出,3-6岁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因此,紫、蓝、绿、黄、橙、红等色彩鲜艳的读物最容易引起学龄前儿童的视觉感受 。所以,妈妈如果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做到高效的陪伴,最好的方式就是亲子阅读绘本。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5/1731604583151_6.png

通过亲子阅读,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向孩子传达:在孩子的世界里,妈妈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在孩子的心里,妈妈一直都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与孩子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有了安全感,自然会敢于表达,为孩子的演说打下基础。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15/1731604583151_7.png

口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口才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极为重要。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说家,没有不会说的孩子,家长们要抓住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激发孩子演说内驱力,培养一个小小演说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演说家,没有不会说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