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1-23 23:30:29

崔正熊去都郡拜访,都郡将姓陈,他问正熊:“你距离崔杼多少代?”崔正熊回答:“小民距离崔杼的世代,正如您距离陈恒的世代一样呢!”

小 时 了 了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略)注:孔文举即孔融。俊才:才智卓越的人。清称:有声望的人。奕世:累世、代代。小时了了:了了,指心里明白,清清楚楚,通达,小时了了就是小时候聪慧之意。踧踖(cu ji):1、恭敬而不安的样子;2、徘徊不进貌。

评析:之所以不做译文,是因为原文的描写实在精妙,若再翻译,有画蛇添足之嫌。孔融不愧为孔子的后代,不仅小时了了,而且大时了得。怼得绝妙,无懈可击。注意最后二字的运用,也甚为出神入化,陈韪的窘态仿佛就在眼前:不服还不行——恭敬而不安;作徘徊不进貌解也十分贴切,几乎等于在原地打转转,恨不能找条地缝钻进去。哈哈!

卵 翼 不 成

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译文:孔融被捕,众人皆惶恐不安。当时他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八岁,俩人依旧玩着琢钉戏,毫无惧色。孔融对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能不能保全两个孩子的性命呢?”只见儿子慢慢走到孔融面前说:“父亲难道见过翻落在地的鸟巢里还能有完好的鸟蛋吗?”果然,很快他俩也被抓起来了。

评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一成语已被人们所熟知,用来形容事物的整体遭到破坏,局部(个体)也难以保全。但此语出自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之口,实在难得。由此可见他的聪慧过人之处,小小年纪就能审时度势,纵览全局。还是那句话:不愧是名人之后啊!

汗 不 敢 出

原文: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略)魏文帝,曹丕。

评析:同样是紧张,前者属正常现象,后者一反常态,回答令人捧腹。说“不敢”就对了。

结 巴 邓 艾

原文: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风。”

译文:邓艾口吃,说话时总带“艾艾”的音。晋文王(司马昭)戏谑地问他:“你说的'艾艾’,到底是几个艾呀?”邓艾答道:“'凤兮、凤兮’,自然是一凤啊!”

评析:据考,邓艾的号为“伏鸾”,鸾即凤凰。这里邓艾没有正面回答晋文王的问题,而是巧妙地借用他人“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名号,一语双关地作了回答,真是一个聪明机智的结巴。

吴 牛 喘 月

原文: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译文:满奋怕风,一次在晋武帝(司马炎)旁边侍坐,北面的窗户是用琉璃作为屏障的,其实很严密,但看上去稀疏透风,满奋因此就面带难色。晋武帝笑话他,满奋回答说:“臣好比吴地的牛,看见月亮就喘上了。”

评析:此为成语“吴牛喘月”的出处。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多炎暑,水牛白天在烈日下耕犁,酷热难当,到了晚上见到月亮仍以为是太阳,条件反射般地喘了起来。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遇事因过分惧怕,以至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另外也形容天气炎热。

名 之 三 思

原文:诸葛靓在吴,于朝堂大会,孙皓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译文:(略)

评析:在皇上面前恰如其分地对自己的名字做出了完美的解释。类似“吾日三省吾身”。

还 以 颜 色

原文:崔正熊诣都郡,都郡将姓陈,问正熊:“君去崔杼几世?”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陈恒。”

译文:崔正熊去都郡拜访,都郡将姓陈,他问正熊:“你距离崔杼多少代?”崔正熊回答:“小民距离崔杼的世代,正如您距离陈恒的世代一样呢!”

评析:简单的问答之间其实暗藏玄机,关键在姓氏上做了文章。先是陈姓郡将不怀好意地问崔正熊离崔杼有多少代?要知道,崔杼是犯有弑君之罪的,这样问明显带有羞辱的味道,影射他为逆臣之后。而崔正熊未必与崔杼有宗族关系,但他很冷静,没有贸然反驳,而是借力打力,顺势把陈姓郡将与陈恒钩挂在一起,而陈恒也恰恰背负着弑君的罪名呢!如此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针锋相对,又不露声色,可谓机敏过人。

瘦 之 奥 妙

原文:庾公造周伯仁,伯仁曰:“君何所欣说而忽肥?”庾曰:“君复何所忧惨而忽瘦?”伯仁曰:“吾无所忧,直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耳!”

译文:庾亮去拜访周伯仁,周说:“遇到什么开心事,怎么忽然胖了?”庾亮反问:“那您又有啥伤心事,怎么忽然瘦了?”周说:“我没什么忧苦的事,只是清静淡泊的志趣日益增加,而污浊丑陋的思虑逐日在减少而已。”

评析:所谓“心宽体胖”、“人逢喜事精神爽”,增肥了没人会在意。但有一种情形则大不一样:如果我们成天忧心忡忡,胡思乱想,烦恼不已的话,势必会造成“精神肥胖”而不堪重负。所以,还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内心安定,“瘦”些为好。

有 意 为 之

原文:高坐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

译文:高坐和尚不说汉语。有人问起这样做的用意,简文帝司马昱说:“因为要减少应酬的麻烦。”

评析:要不是高坐和尚呢!实在是高。他是西域人,史载:“性高简,不学晋语。诸公与之言,皆因传译。然神领意得,顿在言前。”他这样做,给自己留出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以便更为高效精准地应对各种情况。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交流则又是造成分歧、矛盾、纷扰的源头,因此,有时装聋作哑不失为上策。话少,麻烦自然就少,更甭说祸从口出了。而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三缄其口”、“沉默是金”是很难的,更有少数人就像掉进了蛙塘,整天聒噪的要命,生怕被人当作哑巴给卖了。

马 屁 解 围

原文:周仆射雍容好仪形。诣王公,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啸咏。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答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译文:周仆射(周顗yi、周伯仁)温和从容,注重仪表形态。他去拜访王公(王导),一下车就要好几个人搀扶,王公含笑看着他。入座后,周顗十分傲气地长啸吟咏起来。王公说:“你这是要效仿嵇康、阮籍吗?”周回答:“我哪敢舍弃眼前明公您的风范,去效仿先前的嵇康、阮籍呀!”

评析:王导的话显然带有讥讽的意味,也许打周顗下车时就看他不顺眼了,虽然含着笑。等到坐定后,周顗越加来劲儿了,这才引起王公的发问。可谁料想,周顗一抖机灵,顺手拈来一马屁拍了出去,不用说王公自然很受用,同时也替自己解了围,不再尴尬。

卧 佛 歪 解

原文:庚公尝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于津梁。”于时以为名言。

译文:庾亮去佛寺的时候,看见了卧佛,就说:“这位先生因忙于普度众生而疲倦了。”当时被作为至理名言。

评析:说什么好呢?脑洞开得够大,卧槽!

看 跟 谁 比

原文:挚瞻曾作四邵太守、大将军户曹参军,复出作内史,年始二十九。尝别王敦,敦谓瞻曰:“卿年未三十,已为万石,亦太蚤。”瞻曰:“方于将军,少为太蚤;比之甘罗,已为太老。”

译文:挚瞻曾经做过四个郡的太守和大将军户曹参军,又调任内史,年龄才二十九岁。他去跟王敦告别,王敦说:“你还没到三十岁,官职已至万石的级别,也太早了吧。”挚瞻说:“同将军您比,是早了点儿;比起甘罗来,已经是太老了。”

评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文中王敦有点酸,而挚瞻满满的自信,却也不乏自知之明。(注:甘罗,战国时秦人,十二岁为秦外交使节,说服赵王割让五座城池与秦,被封为上卿。)

不 给 面 子

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于家禽。

译文:梁国一家姓杨的有个儿子,才九岁,很是聪明。孔君平去看望他的父亲,他父亲没在,家人就叫这孩子出来,为客人摆上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就指着杨梅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立刻说道:“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孔子第二十六代后人。所以最后一句也可译成“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夫子家的鸟啊。”)

评析:闲着也是闲着,孔坦与孩子玩了个谐音文字游戏,未曾想天真的孩子认真了,而且十分迅捷地在游戏的基础之上,生生地怼了回去,能够想象孔坦当时是什么样的表情……

无 理 劝 说

原文:孔廷尉以裘与从弟沈,沈辞不受。廷尉曰:“晏平仲之俭,祠其先人,豚肩不掩豆,犹狐裘数十年,卿复何辞此!”于是受而服之。

译文:孔廷尉(孔坦)将一件皮衣送给堂弟孔沈,孔沈推辞不肯收。孔坦说:“晏子那么俭省,祭祀祖先时用的小猪抻开猪肘都摆满盘子,可也还是穿了几十年狐皮袍子,你又为何不肯收下这件衣服呢?”孔沈这才收下并穿在了身上。

评析:整个劝说的过程有个BUG:拿晏子说事没有道理且不合乎逻辑,只是孔坦自以为用古之先贤举例就能让人信服。(当然,孔沈也是中了此招。)问题是晏子是以俭省著称的,一件狐裘穿了几十年不是最有力的证明吗?祭祀用小猪不是为了节省,还能为了什么?所以劝者无理无力,受者稀里糊涂就顺从了。孔沈从一开始就看上了那件衣服也说不定,只是装逼推辞而已,照理说孔坦举了晏子的例子,从勤俭节省的角度,孔沈更加不应该收不是吗?

朱 门 蓬 户

原文:竺法深在简文坐,刘尹问:“道人何以游朱门?”答曰:“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或云卞令。

译文:竺法深成了简文帝司马昱的常客。刘惔问他:“您作为和尚为什么要跟达官显贵交往?”竺法深回答道:“您所认为的达官贵人,在我看来如同贫民百姓一样。”也有说,这是卞壸问的。

评析:谁问的不重要,关键在于问话的人与高僧竺法深的根本区别是有无“分别心”。

留 有 好 物

原文:庾法畅造庚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

译文:高僧庾法畅(当作康法畅)拜访庾亮时,手里握着的拂尘极为精致,庾亮问:“这物件这么好,怎么还能留得住?”法畅说:“廉洁的人不会向我要,贪心的人我也不会给,所以还在。”

评析:依我看,是一个想要,一个不想给。想要者要得委婉;不想给者措辞绝妙,正反不给丁点儿余地。

相 让 有 据

原文:简文作抚军时,尝与桓宣武俱人朝,更相让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简文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译文:晋简文帝司马昱任抚军一职时,曾与桓温一起上朝,俩人反复谦让,要对方走在前面。后来桓温 “不得已”走在前面,边走边说:“我这是手持武器为你开路呢!”司马昱则说:“无论官职大小,都是跟随着领导走啊!”

评析:所谓“相让有据”是指双方各自引用了《诗经》里的句子,实际上事情没那么简单:依照普世标准自然以走在前面为尊,所以说,桓温“不得已而先之”只是说说而已,在当时,他的地位是高于简文帝的。看得出来,司马昱所引的句子,多多少少有拍马之嫌。无论是官场上的繁文缛节,还是世俗间的虚假客套,均反映出人性的丑陋不堪。

乐 在 自 身

原文: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译文:太傅谢安对右军将军王羲之说:“人到中年容易伤感,尤其是与亲友分别后,总是好几天心情不好。”王接过他的话说:“人上了年纪,自然会这样,只有借助音乐怡悦心情,消愁解闷,时常又怕晚辈们有所察觉,从而降低了快乐的程度。”

评析:人生来就苦,不论年少年长,从肉体的角度讲,到了老年,身体条件越来越差,不再像年轻时活龙活马。但就精神世界而言,作为一名老者,则不应该多愁善感和顾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风风雨雨几十年,有啥情况没遇见?有啥道理不明白?人活着的本质是孤独的,到了老年却忍受不了这份孤独是很可悲的。不要寄希望于其他,唯有强大自身才是正解。听听音乐固然是很好的精神享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在别的方面一展身手,不为别的,只图一乐,忘却烦恼,颐养天年。至于晚辈的想法就更用不着多考虑了。从人性上分析:你能把自己收拾好而不去烦扰他们,他们偷着乐还来不及呢!

无 可 无 不 可

原文:王中郎令伏玄度、习凿齿论青、楚人物。临成,以示韩康伯,康伯都无言。王曰:“何故不言?”韩曰:“无可无不可。”

译文:北中郎将王坦之让伏玄度、习凿齿二人评价青州、荆州两地的人物。完成之后,王坦之拿给韩康伯看,韩康伯什么都没说。王坦之问:“为什么不说话?”韩说:“他们的评价无所谓对,也无所谓不对。”

评析:这就是韩康伯的高明之处。没有分别心带来的结果是自己不生烦恼,同时谁也不开罪。人最易造成痛苦的事情就是自以为是,事物本身没有对错,是我们的主观意志给其贴上了各式各样的标签,当他人要撕掉、换掉标签,我们就不舒服了。“无可无不可”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是一剂良药,专治各种不服。

多 寡 由 心

原文:晋武帝每饷山涛,恒少。谢太傅以问子弟,车骑答曰:“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

译文:晋武帝司马炎每次赏赐东西给山涛时,数量总是很少。谢太傅(谢安)就此事问子侄们,车骑将军谢玄(谢安侄子)答道:“大概是因为受赐的人想要的不多,从而使得赏赐的人不觉得给的少吧。”

评析:东西不在多少,真心诚意就好。受人之物千万不能贪多,并且要知道感恩。现实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送人东西时,出于为自己的面子考虑,总会觉得是不是少了点儿?省省吧!千万别这么心累。谁若嫌人家给的东西少,这还是人吗?再说:就算他心里犯嘀咕,可嘴上兴许还会说:哎呀,给这么多呀!这就是人性。

哀 至 则 哭

原文:简文崩,孝武年十余岁立,至瞑不临。左右启:“依常应临。”帝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译文:简文帝司马昱驾崩,十多岁的孝武帝司马曜继位,天黑了下来他也不哭丧。侍从启奏说:“按惯例这会儿该哭了。”孝武帝说:“悲痛到来时自然就会哭,哪有什么惯例!”

评析:情感这东西是最不能作假的,否则就是自欺欺人,尤其是对自己的内心损害是巨大的。但感情这东西又是被人常常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可悲之物,就拿哭丧来说吧,现如今的丧事中,不悲而泣者多了去了,因为要哭给别人看,不哭不行啊,这似乎成了“惯例”呢!

人 无 嫉 心

原文:张天锡为凉州刺史,称制西隅。既为苻坚所禽,用为侍中。后于寿阳俱败,至都,为孝武所器。每入言论,无不竟日。颇有嫉己者,于坐问张:“北方何物可贵?”张曰:“桑堪甘香,鸱鸮革响;淳酪养性,人无嫉心。

译文:张天锡作凉州刺史,在西部地区割据称王。不久被苻坚擒获,用他作侍中。后来兵败寿阳,降晋到了京都,被孝武帝所器重。每次进宫谈话,都是从早到晚一整天。招来许多嫉妒他的人,在坐席间就问张天锡:“北方什么东西最可贵?”张说:“桑葚甘甜芳香,连猫头鹰吃了之后叫声都变好听了;淳厚的乳酪颐养德性,使得人们都没有了嫉妒心。”

评析:又是一场唇舌间的较量,张天锡胜出了。话锋绵柔,却棉内藏针,暗地里巧妙地将心怀嫉妒的问话人比作了“猫头鹰”,随后直击其要害,彰显了自己的人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崔正熊去都郡拜访,都郡将姓陈,他问正熊:“你距离崔杼多少代?”崔正熊回答:“小民距离崔杼的世代,正如您距离陈恒的世代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