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1-28 23:42:02

治好口吃的关键就是改变口吃者对口吃的错误态度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28/1732808522406_0.jpg

口吃病患者都具有怕口吃的恐惧心理。我们知道,人身各部器官,发音器官也不例外,都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和支配,因而这种恐惧心理就导致口吃现象加重。患者不仅有恐惧心理,还伴有痛苦的心情,思想上消极悲观,情绪上抑郁苦恼。每个患者都有“不要再口吃”的强烈愿望,也有产即完全彻底地矫治好的迫切要求。

时刻提心吊胆地怕再发生口吃,每当说话时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我要说什么,而是我不要口吃,哪句要口吃,怎样能不口吃,费尽心机地耍弄各种小技巧,努力地去防止口吃和逃避口吃,本来说话不需要特别的留意和努力的,可是口吃病患者想起自己的口吃时,就会紧张不安起来,越是不自然地努力回避口吃,结果越加深对口吃的敏感和执着。

这种心理,这种对口吃的恐惧、痛苦、焦虑的心情,对口吃的高度注意,爱面子、敏感、自卑、精神创伤,对这种心理因素的对抗等等,复杂交织的心理活动,就是促发口吃的心理因素。

口吃病患者对口吃的恐惧不是单纯的恐惧,而是预期性恐惧,口吃的发作常常是由于病人确信自己不能不口吃地说话的心理状态而发生的,他们怀着极端不安的心情,等待着口吃的发作,而恰恰是这种心情引起了口吃的发作,这种恐惧心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以病理性条件联系的形式固定下来,口吃的预料,成为执着,隋性的,并随着“重要”时刻的临近而加强。

不安的预料,加上“不要怕”的努力对抗,也就是强烈控制恐惧和焦虑的心理,更大的恐惧就会在这种对抗中翻腾起来。病人必须理解,对心理活动的自我控制决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想直接克服口吃症状的企图,使他们更加加剧固定的和隋性的紧张心理状态,致使最适当的兴奋灶落到有利地带的另一边去。

正常人虽也常会发生口吃,他们却没有这种心理因素,这就是正常人和口吃病患者之间的主要不同之处。

为什么口吃病患者会产生这种恐惧心理呢?我们知道,意识是客观存在在大脑里的反应,客观存在的事物总是要在大脑里反应出来,试想人类若从来不发生口吃,辞典里就不会有“口吃”这个词,我们也不会知道什么是口吃,怕口吃的恐惧心理就无从产生。但是,人们说话总难免会有一些口吃,这个日常生活中一再出现的口吃,就是构成口吃的恐惧心理的基础。

幼儿在刚开始发生单纯的口吃时,虽没有口吃的观念和对口吃的恐惧心理,但如受到别人的提醒或讽刺或家长的责备,内向倾向性格的孩子会受到不易忘掉的创伤,这时,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口吃,从此就不敢大胆地说话,产生不安心理,进一步为不安为恐惧,又进一步产生回避口吃和恐惧的回避反应,并派生出与口吃无关的动作如说话的努力性,伴随动作,付属症状等。

若出生以来从不发生口吃的人(当然不可能,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决不可能产生怕口吃的恐惧心理,所以我们认为口吃的恐惧心理是口吃经验的积累,即不断地发生口吃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说:“人人都有口吃”,又说:“口吃的恐惧心理是口吃所决定的”。那么,为什么正常人有了口吃却没有产生恐惧心理,偏偏这些口吃病患者们有了口吃以后就引起恐惧心理,促使口吃症状固定下来了呢?内因--特别是特殊的气质和某些不良性格而引起的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才是它的真正原因。

客观存在在大脑的反应,决不像镜子那样,而且“哈哈镜”式的,同一个事物作用于不同的人可以引起不同的态度和情绪反应,拿看足球比赛这件事来说吧,不管对谁来说这个足球比赛都是一样,而不同的人,对这个客观事实就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一会儿兴高采烈,拍手喝采,一会儿叹声惋惜;有的冷静观摩运动员的球技;有的一会儿一看表,盼望球赛赶快结束。

听交响乐也是这样,有的陶醉于艺术享受之中,有的却听得枯燥无味,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怨天忧人地烦恼起来,而有些人却泰然地认为:“不如意事常八九”。有的人能任劳任怨,有的人受点委屈就会患得、患失,大喊大叫起来。生病以后,人们对疾病的态度也不尽一样,有的焦虑不安,优虑重重,而有的人却能“既来之,则安之”。

口吃虽然人皆有之,但由于对待口吃的态度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和后果,正常人虽也不时地发生口吃,他们却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对它表现非常的淡漠,不放在心上,一过了之,不久也就忘掉了,没有为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心理没有疙瘩,不产生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健康的人是不大容易患口吃病的。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口吃的恐惧心理不是口吃决定的,而是对口吃的错误态度决定的,因而不难找到一个解决这种心理因素的方向,就是扭转口吃的恐惧心理不能依赖口吃现象的消失,而只能依赖改变对口吃的错误态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好口吃的关键就是改变口吃者对口吃的错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