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2-5 01:34:16

群聊里爆火的“宾果游戏”,到底是个啥

“坏了,图里面说的特点我全中了!”

“没想到我才是真正的死宅社恐。”

如今在微信群、QQ群、微博首页、朋友圈之间,你可以看到许多人在玩一个“很新的东西”,一张低清晰度、有着明显PS痕迹、叠满水印,但写满内容的图,屏幕前的自己会仔细回忆自己的哪些特质与之相匹配,在完成某种身份划分和认定后,才算完成“这场仪式”。

甚至参与这场游戏的圈子,属性也异常复杂。有大众属性颇高的娱乐圈、游戏圈、体育圈等,你可以看到一些特定游戏的“宾果图”,也可以遇到你可能完全看不懂的小众圈子的制图,例如地下偶像OTA圈,苏州巴士圈(不搜我真不知道有这么个圈,为什么没有苏州机场圈呢.jpg)。

这个游戏就是“宾果游戏”,可能很多人之前有听到过这个源自“国外舶来品”的游戏,更多人熟知它的名字恐怕也得益于某款著名的“消除类游戏”,在“宾果游戏”如今风靡中文社交圈的当下,关于它的前世今生,以及裂变与演化,似乎又成为了一个可以聊聊的话题。

什么是宾果游戏?

如果要说到最近传播度的宾果图当中,传播最广泛的一张,可能要属这张“社会指数宾果游戏”。

“社会指数宾果游戏”传播最广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它没有太多属性要求和圈层认定,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参与,不同于其他一些宾果类型的相对小众,不论你的工作学习状态如何,都能参与其中与天南海北的人就游戏结果讨论一番。

只是在看内容、找自己对应特点来完成游戏内容的同时,或许有人会问:宾果游戏是什么?

说起宾果游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久到理论上来说明朝万历年间的人可能最早有接触过。大约在1530年前后,意大利开始流行一种名为乐透 (Lotto)的碰运气游戏(没错,就是彩票行业以及NBA粉丝很熟悉的那个“乐透”)。

18世纪,那不勒斯地区出现了一种家庭版抽奖游戏(称为),在此前Lotto的基础上,加入了卡片、筹码和喊出数字。

法国游戏乐透(Le Lotto)出现于1778年,其布局为三行九列,共有27个方格。每行五个方格上的数字从1到90不等,它成了现代宾果游戏设计的雏形。

在德国,这种游戏的另一个版本被开发出来。这种游戏被称为 Beano,这已经和现代的宾果游戏非常相似了。游戏的绰号来自用作卡片标记的豆子,而豆子取代了十年前宾果卡上使用的筹码。如果玩家完成了卡片上的水平、垂直或对角线数字,则被视为赢家。玩家会通过宣布“Beano”来告知发牌人和其他玩家他是赢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沃德在狂欢节上发明并规范了现代宾果游戏。他申请了版权,并于1933年出版了一本规则手册。

而埃德温-洛则进一步推广了这款游戏。1929 年 12 月,在亚特兰大附近的一次巡回嘉年华上,这位玩具销售员看到人们兴致勃勃地玩一种叫做“Beano”的游戏,该游戏遵循沃德的规则,使用干豆、橡皮图章和纸板。

宾果游戏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回到纽约的家后,洛买了一些干豆子、一个橡皮数字印章和一些纸板。朋友们被邀请到他的公寓,洛威承担了游戏推销员的职责。

很快,他的朋友们就开始玩Beano,他们紧张而兴奋,就像他在嘉年华上看到的那样。在一次游戏中,洛注意到他的一个玩家快要赢了。随着每一粒豆子被加到她的牌上,她变得更加兴奋。最后只剩下一个数字时,那位女士跳了起来,张口结舌,没有喊“Beano”,而是结结巴巴地说“BBB-BINGO!”

“我无法形容那个女孩的哭声带给我的那种奇怪的兴奋感,”洛后来回忆。“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我要推出这个游戏,而且它的名字叫宾果游戏!”

于是,宾果游戏有了现在实体和在线宾果游戏室使用的名字。

1929年,是众所周知的资本主义大萧条来临之时,当市场崩溃时,宾果游戏开始流行起来。这是宾果游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因为没有工作的人们,开始玩这个游戏来赚额外的钱。

到了20 世纪40年代,宾果游戏早已风靡全美。

裂变:菠菜、游戏、教育

从游戏的玩法上我们可以看到,宾果游戏是一种碰运气的游戏,每个玩家匹配卡片上以不同排列方式印刷的数字。

游戏主持人(称为主持人)随机抽取球,用牌标记所选数字。当玩家发现所选数字以水平、垂直或对角线排列在卡片上时,他们会喊出“宾果”,然后提醒所有参与者有一张中奖卡,这会促使游戏主持人(或协助主持人的同事)检查卡片以验证中奖。

与此同时,玩家相互竞争,看谁是第一个拥有中奖排列的人,从而赢得奖品或头奖。宣布获胜者后,玩家清除卡片上的牌,游戏主持人开始新一轮游戏。

实质上来说,宾果游戏就是一种概率游戏,玩者都拿有一张数字卡,第一个凑齐庄家喊出的全部或一组数字者胜出,因此这样的游戏被菠菜化是某种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美国和英国,宾果游戏都是菠菜项目的组成部分,虽然如今他们的地位早已不如20世纪中期那样显著。

在游戏领域,宾果游戏与后来的消除类游戏进行过许多融合,尤其是在俄罗斯方块大火后,消除类游戏在2000年开始随着益智类游戏在互联网的传播流行起来,宾果游戏的一些玩法和特点也在消除类游戏中得以应用。

除开电子游戏,宾果游戏同样也是桌面游戏的经典项目,在聚会或者团建项目暖场时,宾果游戏拿来作为一个暖身游戏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还有衍生的宾果棋等等。

19 世纪后期,宾果游戏被纳入教育领域。教师们用它来教小学生数学和拼写。19世纪50年代的德国乐透游戏旨在教孩子们学习乘法表。还有其他益智型乐透游戏,例如“拼写乐透”、“动物乐透”和“历史乐透”。这种游戏也被称为数学宾果游戏和拼写宾果游戏,至今世界各地仍有许多人玩这种游戏。

随后宾果游戏被引入到英语教学中,并随着英语教学在全球推广而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被运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频繁出现在教材的练习册上。

宾果游戏的广泛使用与它自身的诸多优点有关,如规则简单、可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灵活多变等。

社交化场景的运用

如今宾果游戏以另外一种形式在中文互联网社区意外走红,这也折射出宾果游戏的另外一种属性——社交。

作为一种流行的游戏,“Bingo” 对文化和社交活动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它不仅是家庭和社区聚会的一种常见活动,还经常用于慈善募捐和社区聚集。“Bingo” 游戏的普及反映了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但在国内,尤其是在互联网社区,宾果游戏更像是裂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MBTI”测试,即通过对一些小圈子内部梗的具象化,用宾果游戏的形式更集中、高密度地展示了“圈内暗号”。

换句话说,宾果游戏如今在中文互联网环境中具备着同类相认和自嘲的两种功能。如果说在游戏层面,宾果游戏是为了“消除”和“求得一个解”或者决出一个最终的胜者,在社交层面它的意义被更宽泛地应用于人群认同之上。

无论是你所在的圈子是大是小,圈子的人员是多还是少,都能有对应的宾果游戏形式来增强你对这一圈子群体的认同和定义。同样,不同圈子的不同宾果游戏内容,也折射出游戏在内容上的灵活性以及玩家主导权上的便利。

至少从这一层面来看,宾果游戏又有些跳脱出了原本的“教育属性”,在内容生产和认同上让生产者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换句话说,你必须得对于你的圈层属性足够了解,才能有足够的知识与梗的积累,去制作相应的“宾果游戏”。

这种无形之间的碰撞,让不同圈子在同一种游戏形势下以同样的面貌出现在了所有人面前,在社交层面的裂变和不同圈层的融合上,“宾果游戏”似乎起到了某种集合的效果,甚至引发了类似的“套娃”效果。

记得曾经去一些人家拜访时,总能在墙壁上看到类似认物品和字母等教育工具,那会其实不知道这些教育形式,其实就是日后以另一种我们更熟知的社交形式回归到面前的“宾果游戏”。

如今的“宾果游戏”似乎不像是一场游戏,而像是一次聚会,一场狂欢,不同的游戏场景之下,是不同属性的人群认同在助推这个浪潮不断扩散。

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也不是在玩“宾果游戏”,而是《地球》主线任务下,某种形式的回忆渠道。当一条一条的线连成一起时,回忆与情感早已超脱了原本的游戏属性和意义,连成的线代表了你的一段记忆,这段记忆的酸甜苦辣,辛酸与泪,或许也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群聊里爆火的“宾果游戏”,到底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