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观影 | 《国王的演讲》:重要的不是国王如何演讲,而是国王为何演讲
《国王的演讲》是一部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其中的主人公艾伯特王子,也就是后来的英王乔治六世,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那位超长待机的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想必大家一定都有所耳闻,而乔治六世就是这位女王的亲生父亲。乔治六世因在圣诞节那天发表了那篇被视为对德宣战的著名演讲,也就是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以及在二战期间和人民并肩作战而闻名。然而事实上,乔治六世患有严重的口吃,甚至一开始也不是王位的继承人。
但历史就是这样玩笑,老国王乔治五世去世后,哥哥爱德华八世因为婚姻问题辞去王位,艾伯特王子这才不得不继任王位,并改名为乔治六世。这时,原本的口吃毛病就不再仅仅只是个人的身理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国家、王室的形象问题的高度,因此就变成了一个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国王的演讲》讲的就是乔治六世如何通过家人、朋友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克服自身缺陷的这件事。
《国王的演讲》的编剧大卫·塞德勒跟片中的乔治六世一样,也曾是一名口吃患者。他小时候读过乔治六世的故事,并从中获得极大鼓励,最后他也克服了口吃问题,所以长大后才一直想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
以王室、贵族等上流社会的私生活为话题的文学、影视作品从来不乏受众,不管是中国的《红楼梦》,还是外国的《安娜·卡列宁娜》,不管是曾经的莎士比亚,还是现在的各种宫廷剧,因为一般民众都有窥私心理。
而在这一点上,《国王的演讲》也做了较大的努力,比如在主角“伯蒂”的塑造上,就还原了他的暴脾气和爱吸烟的特点,据说现实中的乔治六世就因为长期吸烟而患有严重的肺癌。影片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乔治六世问帮他治疗口吃的医师罗格自己该如何回报他,罗格开玩笑说:“奖个爵位?”而现实中后来罗格确实被授予了一个爵位。
然而剥去王室光环,你会发现影片中的这些人物和我们普通大众并没什么两样,一样会烦恼、会生气,甚至会一怒为红颜,而影片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平时也都会遇到,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精妙之处。它并没有刻意地去营造那些特殊群体的不同之处,而是极力地让他们更加接近我们这些普通观众,以致更容易为我们接受,也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就是乔治六世在自己的加冕典礼后,与众人在暗房里回看纪录影像,在放完自己的影像后,紧接着有一段希特勒激情演讲的影像。
年幼的伊丽莎白还问父亲道:“爸爸,他在说什么?”
乔治六世则回答:“听不懂,不过听起来他说得很流利。”
影片的这一桥段可以说安排得极尽巧妙,希特勒的慷慨陈词正好与乔治六世的口吃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为接下来的国王的演讲埋下伏笔,我个人认为这一幕甚至比最后的演讲还要精彩。因为没有这一段,这可能仅仅只是一个讲述一个人如何克服自身缺陷的励志故事,和其它同类型的故事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唯一的亮点只是这个人的身份非比寻常,但有了这一段,故事的主题瞬间得到了升华。影片通过希特勒和乔治六世的这个对比,恰似在问: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真正应该具备的品质是什么?是口若悬河的演讲能力?还是其它?
要真正读懂一部影片,就不能忽略影片中所传达出来的背景信息。而《国王的演讲》的背景是一战已经结束,二战即将来临的前夕,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正弥漫在战争的阴影下,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间点,影片把视线投向了英国皇室的一次更新换代,投向了一个接班人如何去纠正自己的缺点上,通过这种以小窥大的方式,将一个人的成长和整个国家的命运,乃至一个时代的变迁捆绑在一起,看似在讲个人的成长,实则在影射整个时代即将面临的困难,以及终将战胜困难和迎来重生的预兆。
诚然,对领导人这样一种职业来说,口才很重要;但对一个肩负国家和人民命运的人来说,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更为重要。《国王的演讲》通过爱德华八世、希特勒这些人和乔治六世的对比,正是在阐述这样一个主题:重要的不是国王如何演讲,而是国王为何演讲!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08/1733613375814_0.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