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大语文,从小学起,家长顺手就能做到的几件小事
想带出一个学业优秀的娃,得鸡奥数,牛英语,现在又来个大语文,得多管齐下。可别说,大语文就目前来说,仍是一个很有迷惑性的科目。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09/1733710749201_0.jpg
单从这些年野蛮生长的各类大语文、国学培训班,就能看出大家对它既重视又不甚了解的矛盾心态。
面对这样一个需要长期积累、需要文史哲强力扶持的母语学科,大语文的课外辅导,却完全不能和沉淀多年的数学、英语相比,基本上没有成熟的赛道,而且百花争鸣的热闹观点,更让家长无从选择。
与其跟着不靠谱的机构,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家长们不如在家里顺手多做几件小事,帮孩子塞几块垫脚石。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09/1733710749201_1.jpg
第一,简单的事情提前做,硬骨头请分而化之。
这个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而言,像小学阶段的识字、背古诗,我觉得就可以提前分阶段有计划的进行消化。
拿背古诗、背文言文做例子:
有些在假期预习时,提前背诵下一学期的内容;
有些小学前半段背完小学内容,后半段背完初中内容,初中背完高中内容;
有些从一年级起,一天背四、五首,进度奇快的直追中学;
各种方法、各种进度,看孩子的接受程度来安排,能多理解最好,理解不了就当是先积累点古汉语的韵律和语感,留到老师讲解的时候也轻松了。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09/1733710749201_2.jpg
别小看背古诗节约的时间,三年级的孩子,一篇课文3首诗,完全不预习的孩子,课上开点小差的话,回来没有20分钟是背不下来的,我听过娃同学的例子:背了一小时,哭着、结巴着背完的。
而有准备的孩子,放学路上一两分钟就背完了,省下时间干点别的多好啊。
第二,做好尽职调查,确保阶段性学习计划不跑偏。
从小学到高中,各个转折期(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各个分水岭(小三、小五、初二、高二),
孩子们的学业、心理、社交、校园环境都会出现哪些变化?大部分的孩子会如何应对?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09/1733710749201_3.jpg
那些理性的家长是如何提前未雨绸缪的?
这些信息,我们都可以去多渠道的提前了解、储存、分析、应用,做好每个重要节点的尽职调查,避免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因为方向的误差而跑偏。
比如,关于家里提前备一套语文教材的做法,我是很赞成的。
我并不是让家长在家亲自授课,而是建议在闲暇时翻一翻(小学的书很简单,半小时就够了),对孩子下一阶段的学习重点做个大致的了解。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09/1733710749201_4.jpg
词句难不难,课文长不长,出现了哪些名家名篇,写作的重点要求会集中在哪里,结合一下孩子现有水平,看有没有需要调整或促进的地方。
二年级开始出现汪曾褀的散文,泰戈尔的诗;
三年级开始出现童话《卖火柴的小姑娘》;
四年级开始出现神话《普罗米修斯》;
那么是不是可以稍微提前引入类似的童话、西方神话,让孩子对接触课文时,有个更为亲切熟悉的理解背景。
鲁迅先生,作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承包大户,在六年级就有整整一个单元,都是他的作品和介绍文章。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09/1733710749201_5.jpg
同时作为后续中学阶段最为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前做些功课,丰富一下课前阅读,让孩子对他和他的作品了解得更细致深入些?
而要提前做准备,就得知道什么时候会遇上他们。
第三,阅读里的门道太多,一定要走出一条适合的路。
阅读的重要,不用说了,既是知识输入的重点,又是考核输出的重点。
可读书这回事,里面的方法和技巧太多了。
很多家长让孩子不管不顾的花了好多时间,读了好多书,却发现为什么一做阅读理解还是懵圈,一写作文还是无从下笔?
顿时觉得课外阅读是个性价比很差的事,或是不解:同样是读课外书,孩子之间差距却为什么这么大?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09/1733710749201_6.jpg
其实,我们最应该在砍柴之前磨好刀,摸索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具体方法,而且这套方法一定是要适合自家孩子的节奏。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方法;
啃一啃需要伸手才够得着的难书也是一种方法;
勤做读书摘抄和笔记也是一种方法;
依靠畅销读物打开阅读兴趣也是一种方法;
这都不能直接抄别人的作业。
我的个人观点是:
如果是以大语文的考核要求为目的,在家除了泛读之外,不可忽视精读训练(语文课上的量是不够的),精读不光夯实基础知识,还提供了看得见、学得到的写作技巧,还有助于书中思想的加深内化。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09/1733710749201_7.jpg
关于家庭泛读,也最好有一个知识面较为系统的书单,在好书的圈子里,再让孩子自行选择阅读。
如果嫌列系统性的书单麻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新课标为中心,一步步外扩,一步步提前读,虽然不够大而全,但绝不会犯错。
关于经典与畅销之争,如果时间紧,还是建议先读久经考验的内容,孩子无非是损失了点时尚网感,却在看似保守中获得经久不衰的价值。
第四,努力提升自己在这一领域里的认识。
我曾经很好奇,为什么中学里的语文学霸要把《古文观止》读三遍,为什么那些有见识的父母早早让孩子分步学习《古文观止》、《世说新语》?
为了跟风,选一个好读的版本,无意中去关注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的公号,断断续续的看了小半年,看着辞典界的扛把子如何深入浅出的解读各类经典内容(虽然也有高水平的营销文),深感古汉语的精深,顿觉得自己的肤浅,确实该要好好提升在这一领域内的认知。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09/1733710749201_8.jpg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指出,“语文教师自己不具备语文的核心素养,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国未来而读,语文教师要先读起来。”
大语文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也提高了对老师们的要求,同样的,对家长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
专业认知的提高,
有助于看清方向,
有助于把控重点,
有助于协助孩子做计划,
有助于出现问题时不慌不乱,
有助于教育外包时找到好资源而不被反薅,
有助于兜里没钱时临时顶上。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挤点时间,多留意大语文的变化动向,多和语文老师交流,多学习语文学神们的经验,多关注文史领域的知识,假以时日,见识必会有提高。
是不是忽然觉得中文比英文难学多了,没错,确实也如此。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09/1733710749201_9.jpg
我们能帮孩子的,无非是多了解、早规划、助执行,说穿了就是正确的推孩子一把,那为什么不早点、大人孩子顺带着就做了呢?
注:本文于2020.10.14首发于《金融辣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