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会算术:小平邦彦自传
01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1/1733912187969_0.webp
买了本小平邦彦的自传《我只会算术:小平邦彦自传》,原因是丘成桐先生的自传《我的几何人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丘成桐先生的书就是一本八卦书,各种著名人物的八卦,其他书里都没有的。我想,小平邦彦的书或许也有些八卦。另外,作为一位学渣,总想学点屠龙技,某天一鸣惊人。但从我读书的经历来看,作者对自己的屠龙技隐藏很深的,一般不会披露,偶尔在自传中会露一点蛛丝马迹,当年自己是如何读书、学习、研究的,因为是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不容易作假。
拿到书之后,有些失望。这本书太薄,太贵了,只有180页的32开本的一本小书,定价59.80元。图书的定价越来越跟国外图书的定价看齐了。这个时候我就特别羡慕几位朋友,出版社经常给他们送书,能做到读书自由。啥时自己也可以做到读书自由?
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跟书名《我只会算术》一样,小平邦彦不停地说,自己什么都不行,讲话不行,口吃;英语不行,到了美国上课,能讲,但听不懂学生的问题;除了数学,其他科目都不行。按照小平邦彦的说法,他简直差到极点。不过,我们千万不要被小平邦彦的文字骗了。
小平邦彦也没说自己的数学有多好,就是说喜欢。当时日本战败,缺吃的,长子生病夭折,长女出生,生活充满动荡,但这些小平邦彦都轻轻一笔带过,他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在长子的病房里,在臭虫的包围中,写出了一篇重要的论文。这篇文章在写的时候,他都不认为会发表。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小平邦彦为人的基调,除了数学,大部分东西都被他淡化了。因此,他的好多自谦言论不要过于当真。
小平邦彦在其他方面很懒,自称最大的理想是当一个树懒。他在美国18年,没有考驾照,太太是他的司机。我印象中吴健雄也不会开车,丈夫袁家骝是她的兼职司机。小平邦彦很早就向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那里大神很多,爱因斯坦也在那里,那里的工作没有任何的要求,可以随便做自己的研究,而且美国当时比日本的物质生活要好很多,小平邦彦很向往,但又不愿意申请。后来有位教授说,他委托高木贞治给他写推荐信,这是日本一位著名数学家。半年后,小平邦彦拿到邀请函,高木贞治教授说,他太懒了,推荐信还没写。小平邦彦感叹,原来大家都这么悠然。
02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1/1733912187969_1.webp
小平邦彦在1935年考上了东京大学,当时教授和学生们都很悠然。现代学生看他们的课表,肯定觉得太轻松了。大一的时候,小平邦彦有微积分、代数学和几何学。微积分就是高木贞治上的,课表上写的是每周4节课,一节课从11点到12点。但高木贞治每次从11:30开始上,上到12点,只上半个小时,一年下来《解析概论》,让小平邦彦很惊讶。
小平邦彦上的是数学系,除了力学课之外,上的都是数学课,其实力学课大部分也是数学的内容。现在各高校都不会这么上,乱七八糟的课一大堆,可是时间不够用,很多本来是两门课程都缩减到一门课程,一些重要的课程像微积分、大学物理的课时减了又减。学生学了一大堆课,但又不深入。不如上几门重要的课,把时间还给学生,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小平邦彦到了大学,可以只学自己擅长的课,不用学那些不擅长的课,所以一下子觉得自己厉害了。
到了大二,小平邦彦就不怎么去听课了。他觉得浪费时间,很多课只有64学时,要上一年。他觉得不如每天学习8小时,8天就够了。余下的时候,自己用来看数学书。
小平邦彦从小就爱看数学书,他获得了一个经验:反复抄写背诵不懂的证明,自然而然地就懂了。他认为现代初等和中等教育,讲究易懂、好理解,可能会有问题。我觉得小平邦彦一方面天赋高于常人,容易理解问题;另一方面他的说法是对的,尤其中学时候的知识,仔细读懂、背熟定义就自然懂了,证明也是。读书千遍,其义自现。
不过也有他听不懂的。小平邦彦先在东京大学读了数学系,当年只需要读3年,然后又读了物理系。有门天文学课听不懂,老师得意地问:是不是没听懂?他当时就知道,有些课并不是让学生听懂的。原先中国大学也有这样的课,现在没有了,绩点为王。
小平邦彦读书时,虽然整个社会生活条件一般,但学生很厉害,出了不少数学家,老师绞尽脑汁出难题,还总是有人得满分。在现代(上世纪70年代),小平邦彦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力一年不如一年,老师绞尽脑汁要出简单的题。小平邦彦感叹,成就跟生活水平关系不大。不知道杨振宁看了这段话有没有感觉?难道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我不太相信这个论断。但原因是什么?
03
虽然小平邦彦不如丘成桐八卦,但作为名人,周围也都是名人,任何事情说出来都是八卦。
小平邦彦去普林斯顿,原因是他受外尔的研究吸引,写了篇调和张量场的论文,被外尔看见了,外尔就邀请他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1930年成立,二战让它成为了科研圣地,因为不少欧洲顶尖科学家都汇聚在那里,爱因斯坦、哥德尔、外尔、冯诺依曼等等。外尔原先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曹则贤教授对他不吝赞美之辞,称外尔的著作,跟他头顶的星空和道德律令一样让人敬畏。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1/1733912187969_2.webp
小平邦彦去美国的时候,跟朝永振一郎一起去的,朝永振一郎是诺奖得主。当时,汤川秀树也在美国,并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川秀树在1949年获得诺奖,是日本获诺奖第一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朝永振一郎,他们俩人是同学。朝永振一郎在美国生了病,拔掉了牙齿,换上了美国的假牙,一下子英语突飞猛进,日语变差。朝永振一郎因此思乡,回到日本。日本能出很多诺贝尔奖,跟朝永振一郎和汤川秀树很有关系,他们带出了不少学生。
小平邦彦获得菲尔兹奖,很有趣,受邀参加荷兰女王的茶话会,他以为女王跟《罗马假日》里的奥黛丽·赫本一样,没想到是一位很普通的中年妇女。几位科学家跟女王的对话也很无聊,女王问他们平常干什么,他们说在教书。笑死。我记得我家小孩小时候,我出差,打电话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正在跟你打电话啊。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平邦彦在暑假去了芝加哥大学访问,主要是跟韦伊教授一起讨论。韦伊教授也是一位著名数学家,他是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布尔巴基是一些数学家的化名,他们用这个名字写了很多书,还做了很多重要的贡献。不过因为这个布尔巴基的名字,在二战的时候,韦伊去访问芬兰,别人以为他是间谍,幸亏有人把他认出来了。
据小平邦彦的介绍,韦伊极为聪明,每天中午他们一起吃午饭,韦伊就给他们出题,弄得他很狼狈,但说从韦伊教授学到的比在普林斯顿多三倍。韦伊还爱散步,而且速度很快,一边散步,还一边讨论数学问题。看这本书的感觉,这些数学家平常聊天,也是聊数学问题。我不知道中国的数学家是不是也这样,物理学家的群聊物理有,但好像并不是主要内容,也许群聊跟线下聊不一样。
上次我写文章,说科学家每天工作15个小时。这里面讲到西格尔,西格尔是德国哥廷根的数学教授,哥廷根曾经是数学圣殿,希尔伯特、黎曼等人全在那里。因为二战,西格尔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在1951年再次回到德国。他经常是9点开始做研究,不吃不喝,到半夜12点,才想起没吃饭,半夜把一天的饭都吃了,把自己吃得很难受。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小平邦彦还见过几次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特别随和,别人要拍照,他都是有求必应。另外,爱因斯坦去世,在普林斯顿也没有搞隆重的仪式。
八卦的事还有很多,篇幅关系就此为止。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1/1733912187969_3.webp
到最后讲讲小平邦彦的幸运人生。他去美国也是侥幸,外尔看见了他的论文,外尔是一位热心,有领导力的科学家,冯诺依曼也是他邀请到普林斯顿的,换其他人就不行。小平邦彦在美国最重要的合作者是斯宾塞,斯宾塞原来在斯坦福大学当教授,也就是小平邦彦去美国那年,他调到了普林斯顿大学,俩人才可以合作。另外,小平邦彦在美国的18年,是美国人幸福感最强的年代,后来他回到日本,又是日本开始腾飞的黄金年代。所以,小平邦彦说,回首人生,还是要被命运左右的。只是他是幸运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