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一种姿态
“《名仕》对话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
智慧是一种姿态
傅佩荣从没想过自己活着的时候可以做大师,这个头衔多少让他有些尴尬。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用电脑、没手机,除了授课与演讲,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活得纯粹、出世皆空;然而自喻“孔孟之学桥梁”的傅佩荣,没有排斥用电视这种媒介来布道,他深信,古人的哲学思想可为活在当下的人们排忧释惑。
在任何一个公众场合见到傅佩荣教授,他几乎都是同一种装束,浅色衬衣,深色西服,领带与衣扣端正得近乎刻板。像他声称“我所做的诠释,每一句话都有出处”时的那份真诚与郑重。他有深厚的西学背景,近二十年的潜心钻研国学,著作等身,手写书稿800余万字,在数家电视、网络媒体开设国学讲坛,海内外演讲二千多场……
过日子与做学问,到了他这里,都像极了某种修行。有那么一点听雨僧庐下的况味,独守一方传统世界,挖掘收藏在历史洪流下古老的澄澈,也找寻自己深埋在声色犬马里人性的本质。
先哲思想可解现世烦恼
如同虔诚朝圣的信徒,认真地一匍匐一叩首,用身体丈量通往信仰的土地。而在他,则是始终保持着执着神态,用思想沿着文化来时的方向纵深。
乱花迷眼的现代社会,潮流是一种气氛,智慧才是姿态。而真正的智慧总是需要时光来沉淀。尽管傅佩荣也承认中国先哲思想里有许多和现实脱节的内容,但他更坚持,只要人性没有改变,文化一脉相承,智慧就可以延续,“就像西方人到现在也仍然在读圣经,读柏拉图一样。”
在他看来,如果人的一生一帆风顺,可以开开心心过一辈子,当然就不需要国学。但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问题,比如生老病死这样的烦恼,那么正需要道家的思想,教人看开。21世纪还要去研究两千多年前的孔孟老庄,肯定是因为先哲的智慧可以对当代人的心灵困惑作一个参照。而他在做的就是把适合当代社会生活的道理挑选出来,对现代人产生启发,并最终达到通过文化的力量改善社会的目的。
以儒家的教育思想为例,现代家长经常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选择人才、人格还是人文教育?结果三者不能兼顾,很多家长首先选择人才。但问题是,就算一个人才华出众,成就很大,但人格存在缺陷,行为就会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而孔子对教育的看法是“全人教育”,如果孩子书念不好,也不是无路可走,还可以发展他的人格、人文。“现代人就需要完整的观念,对人生的了解不能只看现在,要看整体,看全局”。
国学与传媒联姻之后
作为多档电视文化节目的主讲人,他已经非常善于用通俗的语言阐释深奥的理论。在国学与大众传媒联姻之后,其受关注程度的惊人变化,让傅佩荣更坚信学术通俗化的方向基本是正确的。
“孔子、孟子所讲的道理本身就是通俗易懂的,并不神秘。关键是通俗化的同时,我们能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精华。这不光是要求把这些文章背下来,还要对自己有帮助。儒家非常强调自我实践。比如我一直跟学生们讲孝顺,如果我自己做不到,那还怎么好意思呢?”
与浅显的语言表达相比,傅教授思考的命题很宏大。“中国文人应该思考怎样使中国从强大变得伟大”,而他个人给出的答案仍然不超国学范畴——即掌握和消化儒家思想,把道义与尊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名仕:当代精英阶层面临的生活压力、工作竞争,您会给他们些什么建议消除困惑?
傅:人都希望获得成就,但成就是有限的,所以一定会有竞争。如果规则是公平的,竞争手段是光明的,有成就的人得到富贵,同时富贵之后还要去照顾社会,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这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建立公平的制度和竞争手段,这需要通过教育让社会形成这种规范。
名仕:像这样一个群体,您建议他们去读哪些国学作品?
傅:人到中年,取得一定成就之后,正是需要读一读道家的时候。有竞争压力的人读一读道家,可以舒解压力,骄傲的人读一读道家,让自己保持谦卑。比如老子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我创造了这样东西但我不一定要拥有它,我做成了这个事业但不要认为这个事业非我不可,我当了领导但不要老想着去主宰别人。道家思想很讲究各种条件的配合,任何事业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那么取得了成就之后就会想到,是社会给你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名仕:您身边有这样的范例吗?
傅:我一些朋友,经过改革三十年,自己抓住机会,都成为了“巨富”。现在他们也都慢慢看到,一个人财富的累积,其实只是数字的增加。如果回馈社会,用心经营,比如去建希望小学,去做公益事业,这时候就能感觉生命落实到具体的时空里,因为别人快乐而自己快乐,那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名仕:您的成就感也是这样体现的吗?
傅:成就感是比较外在的,其实更应该说幸福感。中国人讲幸福感就是心安。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就是不做亏心事,行事光明磊落,发现错误就尽力补救,于是就觉得幸福,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样。没做坏事是最基本的要求,然后再往更高层次走,把个人生命的优点表现出来,给别人以帮助。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7/1734398744374_10.gif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7/1734398744374_10.gif
只有书才最能让人思考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7/1734398744374_10.gif
傅佩荣要求自己的生活保持相对纯粹。他坚持做减法的生活,欲望太多,应酬太多,就要减少一点。而对于专业和个人品行的修炼,则力求严谨。
12岁离家求学,保证每天读书8小时以上,学习英、法、德、日文,用4年时间取得其他文科生大约6.7年才能拿到的耶鲁大学博士学位。
他说自己习惯了压力,即便是遭遇不幸,也能够不怨天尤人,只从自己身上去找问题。用尼采的观点解释,即“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从小学到高二,傅佩荣口吃9年,这段听起来并不愉快的经历,由他描述起来反倒成了一笔财富。因为长时间不能流畅表达,使他格外珍惜每一个说话的机会;因为自卑而专注读书,并了解到被人嘲笑的痛苦而不会嘲笑别人。
“后来口吃改掉了,书也念得很好。所以运气还算不错。”傅教授笑笑,满是通达。
因为受父母信奉天主教的影响,傅佩荣很小就养成了每日自省的习惯。“一个小学生每天要想我犯了什么罪,其实真是很痛苦”,他笑言。而随着年龄增长,每天睡前花10分钟自省,把自己当作一个对象来思考,审视自己这一天说话做事是否得体,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满意,然后把思考的结果渗透到日常行为中,成为他改善自己的途径之一。
虽然越来越频繁地上电视开讲,但在傅教授心目中,仍然只有书本才最能让人思考。他认为,现代传媒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往往专注于过多细节,反而让人无法判断真假。“如果想通过看三份报纸去了解一个事情,最后很可能什么也不知道”。
其实这并不代表他排斥信息时代,正如文化学者“明星化”现象本身无可厚非,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上了舞台就要好好发挥,关键是不能忘本,学者需要经常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对他而言,也只是收敛自己,“接触太多事情会影响本业,社会对我的要求就是对专业发表意见”。
名仕:读了那么多年书,现在还在读书,是追求什么?
傅:我的老师方东美讲过,读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蚂蚁搬食,求学的时候,把书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慢慢看,并不改变书的原貌;第二个是蜜蜂酿蜜,酿的过程就是要经过自己加工、消化;第三个是老鹫团云,就是老鹰在和云做游戏,学术到最后都是要让生命真正解脱,得到真正的自在。我现在还是第二个阶段,争取在老年的时候可以达到老鹫团云的境界。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7/1734398744374_10.gif
名仕:很多人讲读书改变命运,您信命么?
傅:命运是一定有的,只不过通常都是事后才能发现它。以前讲“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现在强调的要倒过来,先要好好读书,建立正确的观念,再去积德行善,使自己内心善良真诚,然后风水这个东西也不完全是迷信,如果居住的地方是好山好水空气流通,身体健康,自然心情都好。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名仕:《易经》中占卦很精彩,如果职场上出现什么问题,也可以自己去占一卦?
傅:可以啊。比如现在有两个工作机会,各有利弊,你不知道怎么选择,分别来占一卦,看一看哪个更适合自己未来发展。我在课堂上教学生们占卦,学生都非常有兴趣,有的学生自己占了卦还来找我解卦,还问我解一卦多少钱,我说谁跟你谈钱啊,这是学术研究。国内学《易经》的风气很盛,但这个学习研究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7/1734398744374_10.gif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7/1734398744374_10.gif
耐得住寂寞追求不寂寞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7/1734398744374_10.gif
傅教授的房间一直萦绕着安德烈·波切利的歌声,他说这样的音乐能够让人感觉亲切,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有离乡背井的感觉。我们无法知道个中深意,是不是浸润着中国文人浓浓的乡愁情结。
而从另种意义上说,朴素的生活原则,确实使傅佩荣秉承了一丝中国古代“寒士”的本色。保持独立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性格,用耐得住寂寞去追求不寂寞。
只不过,在大隐于市的背后,人文主义情怀更让他把目光投向现实。连看电影也总挑对人类问题有思考、跟现实生命相呼应的题材。
对于早年学习西方哲学,之后转攻中国传统哲学的傅教授而言,探寻和实践东西方不同思想的结合从未间断。他用儒家的准则与人相处,要求自己说话算话,做事负责,同时参照道家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西哲的作用则是用来开阔眼界。
“中国先哲与西方哲学是可以相互对照的,因为人类都具有一样的理性和困惑。现代化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中国现在的问题可以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里寻找参照。西方哲学家对人生的关怀、对世界的反省更深刻更完整。”有章法,亦有气度,可能这就是以儒济世,以道修身的结果:虽蒲坐喧嚣,只需静笃守真,既享酩酊。
惟独提及“国学大师”的称谓,他连忙婉拒:“我一向把自己界定为桥梁,学问是孔孟老庄的成就,桥梁的作用只是通过我让大家了解国学精彩的地方,通过引导,使读者产生兴趣。”另一条更让人哭笑不得的理由是:“大师”这样的头衔听起来更应该冠给逝者。出版《国学的天空》这本书,也是把自己数年积累下的精华与大家分享下,全无自封名号之意。
“虽然我知道别人这么说也是好意,但确实感到非常尴尬,年轻时从没想过自己活着的时候可以做‘大师’!”出生于1950年,马上要进入耳顺之年的傅教授,就这样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丝温和的固执。
傅教授儒雅淡定,与他交谈,不禁深感空中的气流都会放慢脚步,平缓而宁静。强大的小宇宙爆发的很自然,行云流水,没有造作。这般与世无争,是长期练就的结果,在现实的功利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值得珍惜。
名仕:您如何看待欲望,对欲望很漠然吗?
傅:人肯定是有欲望的,但是有欲望并不一定是坏事。欲望分自我中心的欲望和非自我中心的欲望两种。比如我教书肯定希望自己教得好,但教书并不只是为了自己,是要学生获得知识,这就是非自我中心的欲望。我们的“修炼”就是要从自我中心逐步走向非自我中心,既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要替别人考虑,这两者取得平衡,生命就能比较稳定,人际关系也会比较和谐。
名仕:认为自己是个成功的学者吗?
傅:成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我在很努力地走向成功。我在北川中学演讲的时候也对学生们强调,成功是什么?一要有明确的目标,二是有了目标以后要全力以赴,三是在这过程中要自得其乐,这一点非常重要,奋斗的过程很辛苦,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使自己感受到快乐,那么就是成功的。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7/1734398744374_10.gif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7/1734398744374_10.gif
傅佩荣悟道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17/1734398744374_10.gif
治学之道——不要让经典被误读
庄子的“逍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避世的、消极的,但事实上,庄子对后世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文学语言的精美、想象力的丰富,他的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道家的特色,是一种以道来看万物的视角。
一个人好比是一滴水,有什么办法能让这滴水不干涸,只有把它扔到海里去。海就是道。所以,道家精神并不是要让人离开世界,而是在世界中存在,但不被世界所干扰。尤其是在情绪方面,个人的喜怒哀乐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面对任何成败得失,都能达观、释然。这种境界,本身是竞争压力下的当代人应该去学习的。
交友之道——知己一个就够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