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孤儿作“口吃实验” 美国科学家难逃历史的审判
40年代,约翰逊教授的“诊断理论”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他应邀四处讲演,治病救人。随着自己事业的成功,约翰逊教授也不结巴了,而且达到了口若悬河的境界。1965年,德高望众的约翰逊教授去世,终年59岁。信件象雪片一样从世界各地飞向依阿华大学,成千上万的人们表示哀悼。1968年,校方为了纪念约翰逊,还专门成立了“温德尔·约翰逊听说研究中心”。对于约翰逊教授的“口吃实验”,大多数知晓此事的语言病理学家认为,该实验证明了“诊断理论”,改变了人们对口吃的认识,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少数语言病理学家则认为,该实验不准确,实验一开始就带有证明论点的主观动机,因此,尽管实验记录是客观的,也不能完全证明约翰逊的论点。70年代,“诊断理论”的准确性开始受到怀疑。
·科学的道德标准是什么?
对于当年被迫所做的一切,图德感到十分无奈。对她本人而言,1939年是她人生的一次失足。
然而,对医学界来说,根本不是失足那样简单。早在20世纪初,约翰逊的“口吃实验”开始前不久,美国北卡罗莱那州、宾西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的研究人员为了做医学实验,曾经给孤儿注射梅毒病菌和结核病菌。依阿华大学的研究人员也用孤儿做过“反应迟钝”方面的实验。这种使用弱小群体进行实验且不告诉被实验人真实情况的做法,在那个年代可算是屡见一鲜。
《圣何塞信使报》的长篇报告见诸报端后,数天里,大量信件从全美各地飞向编辑部。震惊和愤恨的信件占据了多数。面对这些耸人听闻的实验,人们不禁疑问:实验的最终价值是什么?被实验人到底受到了多深的伤害?那个年代实验研究的道德标准是什么?补救的措施是否足够?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很难说清楚在“口吃实验”中受害的孩子们到底苦从何来,可能有一部分是缘自“口吃实验”,也可能有其它因素,如贫穷、孤独等。
作为约翰逊教授的儿子,依阿华大学法学教授尼古拉斯·约翰逊不愿意评价自己的父亲。在他看来,“20世纪30年代的标准(跟现在)有所不同”。有一些医学界人士持有类似观点。
但是,医史学家苏珊·列德勒指出,那个时候已经制订了一系列有关人体实验的法规和条例。她说:“即使没有成文的规章,也有不成文的规章,在对幼儿病理研究上尤其如此。”
·迟了62年的道歉
《圣何塞信使报》的长篇报告见诸报端后,迫于各方压力,一直矢口否认的依阿华大学校方不得不于6月13日表示正式道歉。在简短的歉言中,校方称那次实验是“令人遗憾的”,并表示在法制健全的今天,坚信“这种实验再也不会发生了”。
对此,实验受害者们并不满足,他们认为校方欠的不仅仅是一个道歉。并且,他们还提出,这件事不仅仅涉及依阿华大学,而且还涉及依阿华州政府,“是州政府容许这一切发生的。”
当年的小玛丽已将此事诉诸法庭,并要求依阿华大学提供一份图德小姐当年未发表的论文的复印件。
一场大官司正在进行中。(陈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