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勤学故事(续)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23/1734909019853_0.jpg阎若璩先生画像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23/1734909019853_1.jpg
西寨阎若璩祖居铁门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23/1734909019853_2.jpg
阎若璩著作《潜丘札记》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23/1734909019853_3.jpg
阎若璩著作《尚书古文疏证》
閻若璩疑古
閣若璩(qu 渠),字百詩,号潜丘,山西太原人,清代著名的考据家。
他生来口吃,又很魯钝。六岁入小学,讀书千遍,还不能背誦。由于十分用功,到了十五岁,总算讀熟了不少书;却不大理解。一个冬天的晚上,他集中注意力思考一章书的意义,硬是弄不懂,又着急,又苦悶。已經打过四更,寒气逼人;但因問題得不到解决,不能安心睡觉,仍然坐在案前,沉思默想。思来想去,心中忽然一亮,一下子想通了。从此以后、触类旁通,变得异常聪颖;求知欲也更加强烈了。下苦功研究經史,炎暑天和数九寒天,也不肯休息。曾經用陶弘(hong洪)景和皇甫谧(mi 秘)的話作了一副对联,題在书房的柱子上,用来表明自己的志願。联語是: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遭人而問,少有宁日。
閻若璩做学問有个显著的特点:不迷信古人,不拘泥成說。他二十岁讀《尚书》的时候,就怀疑其中的"古文"二十五篇并不是真正的古文。經过二十多年的刻苦钻研,終于用丰富、精确的材料,証明那二十五篇是东晋人梅頤(ze責)的伪作,从而完成了《古文尚书疏証》。这部书一出版,立刻轰动了清初的学术界。毛奇龄特地写了《古文尚书冤詞》,百計相軋;然而鉄証如山,无論如何也沒法子駁倒。
他少年时代讀《孟子》,讀到滕定公死、其世子(滕文公)派遣然友到鄒国去請教孟子如何行丧礼的那一段,又发生疑問:滕国离鄒国很远,怎么来得及呢?这个疑問,一直无法解决。直到他亲历其地,做了些調查,才弄明白古代的滕、鄒两国,相距不过百把里路程,早上見孟子,晚間就可以赶回来回話。他从这段經历中,得出了这样的結論:"孟子提出:讀书应該懂得它的历史背景。我认为:同时还要懂得地理环境。"基于这种认識,他又致力于地理之学的研究。山川形势、州郡沿革,都弄得一清二楚,从而写出了《四书释地》和《释地余論》两书。
在封建社会里,对于被封建統治阶級奉为經典的著作敢于怀疑,自然要引起人們的攻击。当有人斥責他"輕議先儒"的时候,他回答得很妙:"輕議先儒,其罪小;曲循先儒而使圣賢之旨不明于天下后世,其罪大。"(《潜 丘札記》卷一)他不管什么"先儒"、"后儒",只看誰說得有道理。因而"不敢以先儒之成說为可安,不敢以后儒之异說为可废"(《潜丘札記》卷四)。作为清代的考据家,閻若璩的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等,都是应該批判地对待的;但只要不是硬搬,那么,他那种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勇于怀疑、勇于寻根問底的精神,还是值得借鉴的。
原 文
閻若璩,字百詩。……生而口吃,性纯。六岁入小学,讀书千遍,不能背誦。年十五,冬夜讀书,捍格不通,愤悱不寐①。漏四下,寒甚,坚坐沉思,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研究經史,寒暑弗彻。尝集陶貞白、皇甫士安②語题所居之柱云:"一物不知,以为深耻③。遭人而問,少有宁日④。"其立志如此。
年二十,讀《尚书》,至古文,即疑二十五篇之讹⑤。沈潜二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古文尚书疏証》。
……若璩精于地理之学,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若指掌。尝曰:"孟子言讀书当論其世⑥, 予謂并当論其地。少讀《孟子》书,疑勝定公薨⑦,使然友之鄒問孟子⑧,何緩不及事;及长大,亲历其地,乃知故滕国城在今县西南十五里、故邾城在今鄒县东南二十六里,相去仅百里:故朝发而夕至,朝見孟子而暮即反命⑨也。"因撰《四书釋地》六卷,《釋地余論》一卷。……
--江藩:《清朝汉学师承記》卷一
注
①《論語·述而》:"不憤不啓,不悱不发。"憤,指思考問題而得不到解决时的一种煩悶心情;悱,指想說出对問題的看法、却因还未想通而无法說出时的一种焦急情緒。求学的人,到了"憤悱"的时候,才便于啓发。不寐,睡不着覚。
②貞白,陶弘景的諡号。弘景字通明,梁朝秣陵人,好著述,擅长地理、医术、天文。事迹見《梁书·处士传》及《南史·隐逸传》。皇甫士安,即皇甫諡。
③ 《南史》本传說陶弘景"讀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④ 遭人,逢人;宁日,暇日。此語皇甫諡本传未載。
⑤ 訊(e 俄),錯誤。
⑥ 《 孟子·万章篇下》:"頌其詩,讀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⑦ 薨(hong轰),古代称皇帝死为薨。
⑧ 之,往也;之邹,到邹国去。《孟子·滕文公篇》:"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終未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問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問于孟子。……然友返命,定为三年之丧。"
⑨ 反,同返;反命,回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