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深圳年轻人:我去菜市场买菜,像个低智又口吃的“傻子”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28/1735341098536_0.gif窗妹最近搬了家,兴致勃勃地探索新家所在的城中村附近的各种配套设施。某天,窗妹又起了大早,出门到处瞎逛,却看到了深圳这个城中村不一样的景象。
早上7点58分,就有三三两两的人,背着布袋或拎着拖车走在路上,讨论着这个节气应该煲什么汤、煮什么水,或做什么卤味...窗妹跟随着几个阿姨,就进到了城中村唯一的菜市场。
这里的菜场跟窗妹记忆中的已经完全不同。
“搞钱之都”也有人间烟火
这是一个工作日的早上,菜场人流不算多,但也没断过。这里有肉档、菜档、调料档、面条档,甚至还有改衣服尺寸的档口。
蔬菜摊的摊主最是忙碌,倒不是顾客多,而是早上新批发的蔬菜,很多还没来得及挑拣和打捆。
一大捆绿油油的小白菜,已经用清水冲洗过,挑拣出烂掉的枝叶,再双手隆起甩掉多余的水分,用绳子捆好,一小捆一小捆地堆放在摊前等待着人的挑选。
粉嫩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绿油油的叶菜...熟悉的顾客来买,老板都会送上几头大蒜或一大块生姜,有时候又是小米辣或一把小香葱。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28/1735341098536_2.jpg
来菜市场的顾客背着买蔬菜水果肉类的大小布袋子,走走停停“阿财,刚死的鱼是哪个?”“今天哪个叶子菜最新鲜?”“阿球,罗汉果今天到货了没?”
这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日里深圳城中村一个菜市场的日常,平实而温暖。
在菜场的出入口处,市场监管所设置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站”,这里有一把公正的电子秤,供顾客们称量商品的斤量数。
有位阿叔买齐备了所有菜蔬,来到这把“公秤处”前称重,“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他肯定不够秤。看看,看看,只有十八两的鸭翅他卖我两斤的价。”
“我们买惯了菜的人,一上手就知道斤数不对...”大叔红着眼、生着气跟菜场里过来过往的人讲述着他刚被坑骗的经历。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28/1735341098536_3.jpg
“公秤处”旁一家卖干货和调料摊档的摊主芬姐走过来说“他家之前就有这个情况。之前也有人被坑,报警了,被罚了十倍。阿叔,你打这边市场管理员的电话,要是没人管的话就报警。”
“阿叔,你不要再买他家了,他家是流动摊档,没人抓得住他们,很容易骗人的。”隔壁卖面的摊主建议着。聚集而来的摊主、顾客们七嘴八舌为被骗的阿叔出着主意。
这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这点在这里经营了数十年的摊主芬姐最有话语权。
摊主芬姐,经营着一家没有名字的卖干货和调料的摊档,供货齐全、价格公道,她见证了菜场二十几年来的变化。
“以前的菜场从早到晚都人挤人的,现在人流都不大,都是老年人在逛了。之前还有家庭主妇送完孩子会来买菜,现在孩子在家上网课了,妈妈们也没时间来菜场了。”
聊天的间隙,有芬姐相熟的顾客来买东西,“干椰子还有吗?”“还有。剩得不多了。这些你先拿着,我后天补完货,你再来吧。这个回去煲汤、煮苹果水都是很好的。”
“孙子今天上学了,晚上给他煲椰子鸡汤喝。”“大的已经开学了,你家儿媳妇二胎还没生啊?”
忙完顾客,芬姐回头笑着问窗妹“你一个年轻人,怎么有时间会来逛菜场?”“年轻人逛逛菜场也很好啊。这里不比前几年的脏乱差,现在的菜场都很干净了。”芬姐自问自答。
“年轻人都喜欢在网上买菜,其实好多买菜的门道只有我们跟老顾客才知道的。”
窗妹忙向芬姐请教买东西的门道,芬姐也丝毫不吝啬。
“这里有三种干的黑木耳,五块的、七块的、十块钱的。外表看起来都差不多,其实呢,七块钱的也是秋天的木耳,虽然小,但营养价值高,也不掺杂其他东西,性价比最高。”
“最头的那家卖鱼的阿财叔,你跟他混熟的话,可以让他晚上帮你留新鲜的死了不多久的鱼,便宜又好吃。”
“对面缝补衣服、改尺寸的阿莫,做衣服手艺也相当好,你有布料的话都可以拿来让她帮你量体做成衣的,市面上大部分的款式她都能做。”...
在芬姐絮絮的唠叨声里,我听出了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也听出了其中练达的人情和喧闹市井气。
年轻人:“我在菜场就是个弱智”
来菜场买东西的多是住在附近的老年人。最年轻的则是这些大叔和阿姨们手推车中的幼儿。
芬姐说,“不仅仅工作日的早上,就算晚上和休息日,也很少见到年轻人逛菜场。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跟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了。”
仔细想想也是,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已经没有逛菜市场的闲心了。
深圳年轻的打工人们,在下班回家地铁上,打开买菜APP,某团、某朴、某咚,查看一下当天或接下来几天需要购买的菜蔬。
冬瓜1.6元每斤,2.91折,50克的猪前腿肉0.01元,0.03的折扣,国产柠檬1.31元每个,折扣也相当诱人...
当然,如果你每种都买的话,第一个被选入购物车的冬瓜会享受1.6元的优惠价格,而之后挑选的猪肉和柠檬都会恢复原价2.8元和4.5元。
买完菜、肉、水果,平台会有满99元减5元的活动,再加上一包香瓜子或者辣味薯片,凑够了满减的金额,点击、支付、成功,满意退出APP。
大约二十分钟后,仍在地铁上通勤的购物者,会收到外卖配送人员打来的电话“您的蔬菜已经达到了。”“家里没人,可以放门口快递箱子上。”“好的,祝您购物愉快。”
看吧,就才是深圳年轻人的买菜日常,菜市场离他们的生活已经很远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费习惯,深圳的年轻人忙着工作、忙着提升自己、忙着打游戏...已经没有了逛菜市场的习惯,他们喜欢动动手指就能下单的线上购物。
不单单是迅速和便捷,年轻人们对实体的菜市场有着长辈们无法理解的“排斥感”。
“在菜场我不会挑菜。”看不出蔬菜、水果、肉蛋奶新鲜或者不新鲜;分辨不出这家摊档是否缺了一两肉;买菜的大妈说今天的上海青比昨天涨了一毛八,年轻人更是看不出来。
更有甚者,经常逛菜场的人会知道,眼小、重量大的土豆,炒出来的会比较脆。相反的会比较面。
那么问题来了!年轻人会问“什么是土豆眼?大小又怎么分辨?重量又应该怎么衡量?”“脆的土豆和面的土豆都是能吃的土豆,为什么要区分这么仔细?”
“我社恐,不想跟人交流。”在菜场要跟不熟悉的邻居寒暄、要跟摊主问菜蔬的价格、名称,更为难的是还要讲价,缺斤短两的话可能还要吵架。
忙碌又辛苦的年轻人在公司已经讲了一整天的话。下班后,并不想说多余的话。
“我不爱出远门。”菜场一般离小区不会太远,但年轻人衡量距离的方式可能有些不一样。
“休息的时候,我在床上睡觉、吃饭、打游戏,谁也别想把我拽下床。”“非必要不出门是我的原则。”“只要不是为了搞钱,床到家门口的距离都叫做远方。”
“网络平台上那么多的优惠券不香吗?”买菜的APP都有很多满减的活动,满39减3元,满99减5元。
虽然减得不多,但看到还是会忍不住参与。有时为了凑满减的金额,年轻人更是往购物车添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零食和水果。
认真算起来,价格可能比逛菜市场更贵。但心理上,总是觉得更优惠了。
以上是窗妹采访了几个年轻的朋友,他们对“为什么不逛菜场?”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也有更直白的答案,来自一位通透的姑娘,“在职场我是精明、干练、业务能力超强又美丽大方的Amily,在菜场我是工作了一天的脱妆、社恐、弱智又口吃的住在十七楼的小傻子。”
//
小时候,在老家跟着父母逛菜场,听着各式各样的吆喝声和讨价还价的声音,会觉得安心又满足。
后来工作了,很忙碌,再也没时间逛菜场。
再后来,压力大的时候,会专门来菜场逛逛。不为买蔬菜水果,就为了听听看看菜场中的那份热闹和琐碎,体验一下繁华都市中难得的市井和人情味。
希望菜场永远不会消失,年轻的人们也可以多来逛逛菜场,这里有生活最纯真的底色。
周末到了,你会逛菜场吗?喜欢菜市场的烟火气吗?欢迎后台留言,窗妹期待看到你对菜场的感受。
//
编辑 / 踢踢 摄影 / 五月
本文由深圳之窗原创发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