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婴幼儿很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对其人际交往和交流的影响更甚。一、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口语可分为对话式和独白式。对话是在两个人之间交互进行讲述。独白则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
儿童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共同交往中才能进行。幼小儿童的对话语言只限于向成人打招呼、请求或简单地回答成人的问题。往往是成人逐句引导,孩子逐句回答。
幼儿期对话语言有进一步发展。幼儿不但能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和要求,而且为了协调行动能够在对话中与人商议,讨论对事物的评价,或对别人提出指示,等等。对话语言的发展,是和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变化,以及儿童活动的发展相联系的。独白语言是在幼儿期产生的。由于活动的丰富和发展,幼儿需要独立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讲述自己的知识经验。
3~4岁幼儿能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是在集体面前讲话往往不大胆,不自然。4~5岁幼儿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种种事情。5~6岁幼儿不但能够系统地叙述,而且能大胆而自然地、生动和有感情地进行描述。
二、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对话语言常常带有情境性。因为对话语言是在谈话双方之间交互进行的,所谈及的内容已有共同了解,不需要连贯和完整。
连贯语言的特点是句子完整,前后连贯,能够反映完整而详细的思想内容,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不必事先熟悉所谈及的具体情境。
情境语言和连贯语言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直接依靠具体事物做支柱。3岁前儿童语言主要是情境语言。情境性言语只有在结合具体情景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需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体动作辅助和补充。
单词句和电报句都不能离开具体情境。3~4岁幼儿的语言仍然带有情境性。4~5岁幼儿说话常常还是断断续续的,不能说明事物现象、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只能说出一些片断。6~7岁儿童已能完整地、连贯地说话,开始从叙述外部联系发展到叙述内部联系。范存仁等经过调查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情境语言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
连贯语言的发展使幼儿能够独立地、完整地、详细地表述自己的思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儿童能进行独白。连贯语言的发展,不但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形成和独立性的加强;同时,连贯语言和独白语言的发展,又依赖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讲述逻辑性的发展
3~4岁幼儿在独立讲述中,常常主题思想不够明确,层次不清。随着年龄增长及发音器官的不断成熟,幼儿的逻辑性水平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层次逐渐清楚。
四、言语表情的发展
幼儿不但能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的基本成分,完整连贯地说话,清晰而有逻辑地表述,而且能够掌握有表情地说话的技巧,使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为有感染力的手段。
1.语气的掌握
语气表示说话时情感和态度的区别,也表现出说话人的状态,如疲劳、兴奋、有无自信心,等等。语气的变化表现在语音的高低、强弱(或轻重)、长短、停顿、节奏、速度等方面。
2.口吃的心理因素
口吃是语言的节律障碍,是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学前儿童的口吃现象,部分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更多则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常见期。
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2岁是儿童开始说话的年龄。2~3岁儿童的语言机制还不完善,当儿童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即在发音系统还没有完成说话的准备时,他已产生了发音的冲动,造成先发出的语音和后来应该发出的语音的脱节,也就是发音连续动作的不恰当的停顿和割裂。导致这种现象的情况可能有两种:一是儿童头脑中已经储存了许多语言信息,说话时间差造成了言语流的脱节。二是儿童开始说话后,找不到应有的语词去继续表达。两种情况都使儿童出现过度激动和紧张,这种激动和紧张状态使发音系统受到抑制,发音器官发生很细微的抽搐或痉挛。于是出现了发音的停滞和重复。多次的发音停滞和重复,将使儿童形成条件反射,以后,每次遇到类似的说话情景或类似的语词时,即发生同样的抑制现象,造成口吃。幼儿的口吃还可能来自模仿。
解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特别是4岁以后,幼儿已出现对自己语言的意识,如果对他的口吃现象加以斥责或过急地要求改正,将会加剧其紧张情绪,使口吃现象恶性循环。甚至由此导致儿童避免说话,或回避说出某些词,难以纠正口吃。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还将对儿童的性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孤僻等性格特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