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pdf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01岁):儿童在真正掌握言语之前,有一个
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或称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一)言语发生的准备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
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二)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是言语发生的阶段。
(一)言语发生的标志
言语发生的四个具体指标
1、用嘴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
2、持续的、自发的使用一些词,而且这些词是成人语言中的词,
而不是自己造的词。
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比如“妈妈”不
是只代表自己的妈妈,还代表其他
小朋友的妈妈。
4、掌握10个词左右。
(二)言语发生的两个小阶段
1.理解言语迅速发展阶段(11。5岁):在这一阶段,儿童
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词语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
停顿或沉默期,这时,儿童只用点头、摇头或手势示意。
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52、3岁):儿童似乎突然开口,
说话的积极性很高,语词大量增加,语句的掌握也大量发展。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6、7岁):3岁到入学前,是儿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基本掌握口语的阶段,儿童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
有迅速的发展,这些在后面的内容中介绍。
第二节学前儿童语音、词汇、句子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一)语音发展的顺序
1、各民族儿童语音的发展有共同的普遍的规律:世界上2500多
种语言,各种语音的发展服从一定
的普遍规律,即由中等程度差别的音向两端发展。就是说,成对
的音是由中间的音发展而成的。教孩子学发音时,不必急于要求他很
快就能准确发出某个音,开始学的一段时间,发音不准确是正常现象。
2、语音发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起初是扩展的趋势,3—4岁的
儿童无论学习世界哪个民族语言的
发音,都很容易学会;此后学习语音的趋势逐渐收缩,年龄越大,
学习第二语言的语音,更多受第一语言语音的干扰,常常带有口音。
因此,幼儿园小班要特别注意发音练习,中大班要随时纠正幼儿不正
确的发音,并推广普通话教学。
3、元音和辅音同时出现
(二)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
1、36岁的幼儿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4岁前发音不准
确的较多,4岁以后一般能够掌握全部语音。
2、发音错误的集中点——大多数发生在辅音,基本集中在zh、
ch、sh、z、c、s等
3、发音的难点在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原因是:
▼生理原因:34岁幼儿生理上不够成熟,不能很好的支配发音
器官,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幼儿发出元音的错误较少,
主要司辅音,因为辅音要依靠唇、齿、舌等的细微变化。这对4岁以
前的幼儿来说较有难度。
▼语言环境:是影响幼儿发音的重要因素。比如,重庆市的幼儿
发n纯音的正确率是0,而北京的3—4岁幼儿在音节测查中发n音
的错误率是0;方言对4岁以上幼儿发音的影响很突出。建议幼儿园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和家长为幼儿提供学习语言的良好环境。可以用说儿歌、绕口令等方
法,引导幼儿做发音练习。
(三)语音意识的发生——4岁以后语音意识明显的发展起来,
具体的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自己和别人的发音感兴趣
2.意识到自己发音的弱点
3.努力练习新学到的语音和自己不能准确发出的语音
4.对别人的发音有评价态度
5.有意识的改变通常的发音
6.为发音找根据
7.意识到同音字有不同意义
8.对发音的生理问题感兴趣
二.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数量的增加:词汇量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词
汇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词汇量也是儿
童智力发展的标志之一,儿童智力发展水平高,常常可以通过词汇量
表现出来。
1、幼儿的词汇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34岁儿童的词汇量可以
达到1730个,45岁为2583个,
56岁为3562个,而且45岁时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
2、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积极词汇是指儿童既能理解也能正确使
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是儿童能理
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实际上理解也是表面的。
3、儿童的个别差异:儿童的生活条件对其词汇量有巨大的影响。
影响儿童词汇量的生活条件有:
▼时代的差异:时代不同,儿童的词汇量不同。因为时代不同儿
童的生活范围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媒体形式的多样化,使儿童的
见识比过去的同龄人大为扩展,词汇量也随之增加。
▼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差异:汉语的词汇量是最多最复杂的。不同
方言的词汇也常有不同,全国八大方言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所用的词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也不同。儿童使用的词汇也受方言的影响。
▼具体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差异:具体生活和教育条件不同,使儿
童的知识面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语言的条件不同,导致词汇量
的差异。
(二)词类不断扩大:词类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儿童词
汇的质量。
1、幼儿掌握各类词的顺序: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对实词掌
握的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较晚;对虚词的掌
握也较晚。
2、各类词在儿童词汇总量中的比例:
名词占1∕2左右,动词占1∕5——1∕4;形容词占1∕10,其他词
类所占的比例都较小。
3、幼儿词汇的使用:次频率使用最高的是代词,其次是动词,再
次是名词。因为幼儿说话大多是在具体条件下对着具体人进行的,有
使用代词的良好条件,幼儿常常不会说出事物的确切名称,于是用代
词而不用名词,如这个、那个、这里、那里等,加之幼儿的思维常常
是围绕自己展开的,常用“我”。幼儿使用动词多于名词是因为:幼
儿常常把动词当作名词用,幼儿所用句子较短,句中一般都有动词,
而动词后面只出现一个名词,有时还被代词代替了;幼儿说话往往用
不完整句,只说出动作或状态,只用动词而不用名词。
(三)词义逐步深化:
1、幼儿对词义的理解不确切,常把词的含义理解的过宽或过窄,
比如把“短”说成“小”,把“矮”说成“短”,
把“粗”说成“胖”等。
2、35岁幼儿常常自己造词,出现“造词现象”,比如,有的
幼儿把一条裤子叫“一双裤子”;
3、幼儿还常常混淆词义,比如,妈妈说:“刚才碰上爷爷了”,
儿子就问:“你刚才就这样”咚“地和爷
爷碰上了吗?”,他还猛地撞倒妈妈身上,用动作表示对“碰”
的理解。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词义的理解也逐渐确切和加深,幼儿
不仅能够掌握词的一种意义,而且
掌握词的多重意义;不仅能掌握表面意义,而且能掌握词的转义。
三.句子的发展
(一)句型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完整句:儿童的不完整句包括单词句和电报句。
(1)单词句: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11.5岁
比如,儿童说“妈妈”这个词,既可能代表要妈妈抱,也可能代表请
求妈妈帮她拿一个东西等;单词句的特点是:
▼所用的词不是单独和某种对象相联系,而是和某种情景相联系。
▼单词句意义不够明确,语音也往往不够清晰,不能完全表达自
己的意思。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
▼往往需要根据情景来推断其意义,一般只有与儿童亲近的人才
能听懂。
(2)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
也有3个词组成,出现在1.52.5岁,如“妈妈抱”“爸爸班
班”“娃娃排排”,它表达的意思比电词句明确,已经具备句子的雏
形。其主要特点是:语句断续、简略、结构不完整、句子的成分常常
缺漏,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略去连词、介词、指示词、助
动词等。
3、完整句:2岁以后,儿童逐渐出现比较完整的句子。完整句的
数量和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6岁左右,儿童98%使用完整句。
2.从简单句复合句:
(1)2岁以后,简单句逐渐增加,幼儿使用的主要是简单句,发
展的趋势是,简单句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复合句逐渐增加,总的来说,
幼儿简单句的比例较大。
(2)复合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组成
的句子。幼儿掌握复合句的特点是:
▼数量较少、比例不大。到学前晚期,幼儿掌握复合句的比例在
50%以下。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结构松散。缺乏连词,只是简单句意义上的结合,如:“妈妈
上班,我上幼儿园”
▼联合复句出现较早。
▼并列复句比例较大。这种句子反映两个简单句的并列关系,常
用“也、还、又等词连接。
▼偏正复句出现较晚。幼儿常用的偏正复句有:条件复句、因果
复句、转折复句等。条件复句反映假设关系(如果、、、、、就)和
条件关系(只有、、、、才)幼儿相对容易掌握这种句子,5——6岁
儿童条件复句已经用得比较好。因果复句反映因果关系(因
为、、、、、所以),幼儿感到较难掌握,34虽出现了因果复句,
但是没有连词,如:“我不吃饭,我在家吃过了。”56岁才出现使
用因果关系词的句子,并且能正确使用。转折复句在幼儿语言中数量
极少,4岁以前几乎没有出现,这种句子都带有
连词,最常见的是“胆识”“可是”等。总之,复句发展需要两
个主要的条件,一是掌握足够的词汇,特别是有关的连接此,二是逻
辑思维的发展。
3.从无修饰句修饰句:儿童最初的句子是没有修饰语的,23
岁的儿童有时出现一些修饰的形式,如“大灰狼”“小白兔”但实际
上他们是把修饰词和被修饰词当作一个词组来用的。33。5岁是
复杂修饰语句的数量增长最快的年龄,到4岁
有修饰语的句子开始占优势。
4.从陈述句非陈述句:
▼儿童最初掌握的是陈述句。整个学前期,简单的陈述句仍然是
基本的句型。
▼幼儿掌握的巨型除陈述句外,还有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
▼疑问句产生最早。由于生活的需要,2岁左右的儿童已有单词句
结构的疑问句。
(二)语句结构的变化
1.从混沌一体逐渐分化:语句的逐渐分化表现在三个方面:
▼表达内容的分化:最初,情感、意动、指物三个方面紧密结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岁左右的儿童多半是边说边动作,用动作补充语言所没有完全表达的
意思。以后才逐渐分化。
▼词性的分化。最初,儿童的词性不分,动词和名词混用,名词
和形容词混用。
▼结构层次的分化。最初,主谓语是不分的,以后再使用中逐渐
分化。
2.句子结构从松散逐步严谨:3。5岁以前,儿童的话语常常缺
漏主要词类,词序紊乱,各成分间相互制约不明显,3。5岁以后,出
现较多复杂的修饰语句;到
56岁儿童的关联词比较丰富,但还常常用得不恰当。
3.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逐步扩展和灵活:幼儿最初的语句结构
不能分出核心部分和附加部分,基本上是有几个词组成的压缩句。幼
儿句法结构的发展在44.5
岁较为明显,5虽幼儿语句结构逐渐完善,6岁时水平逐渐提高。
(三)句子的含词量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说话所用的句
子又延伸的趋势。就是说,句子的含词量逐渐增加。整体来说,幼儿
的句子主要在10个词以内,46个词的句子占最大比例。
(四)语法意识的出现:幼儿对语法结构的意识出现较晚,幼儿
所掌握的语法结构,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从成人的语
言中模仿来的。4岁以后才开始有明显的语法意识,学习语法规律对幼
儿来说既不必要,也有困难。
第三节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及培养
一、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生
1、对话言语——指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的言语,儿童的言语最初
是对话式的,幼小儿童的对话言语只限于向成人打招呼、请求、或简
单的回答成人的问题或向成人提出问题。如:“这是什么?”对话言
语在幼儿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2、独白言语——在幼儿期产生的言语。指幼儿独立的向别人表达
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讲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34岁的幼儿能主动讲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是在集体面前讲述是不大胆、不自然;45
随能够独立的讲故事或者各种事情;56随不但能够系统地讲述,而
且能够大胆而自然的、生动而有表情地进行讲述。
(二)情景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
1、情景言语——是在结合具体情景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
思想内容,并且还要用手势、面部表情或者身体动作加以辅助或补充
的言语。
2、连贯言语——是句子完整、前后连贯,能够反映完整详细的思
想内容,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
述的意思,不必事先熟悉所谈及的具体情景的言语。
3、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情景性言语,单词句和电报句都不能
离开具体情景;34岁幼儿的语言仍然
带有情景性,他们在讲话中运用许多不连贯的、
没头没尾的句子,并且附以各种手势和面部表情。45岁幼儿说
话常常是断断续续的,不能说出事物现象、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只
能说出一些片断。6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完整的、连贯的说话,开始
从叙述外部联系到能叙述内部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景言语的比
重逐渐下降,连贯性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
(三)讲述逻辑性的发展:
▼34岁幼儿地讲述常常主题思想不明确、层次不清楚;幼儿言
语表达的顺序性、完整性、逻辑性在34岁时发展较快,4岁于5
岁差别不大。56岁儿童在看图讲述中往往讲述得过于具体和琐碎,
妨碍了主要情节的突出。
(四)掌握言语表情技巧:语气表示说话时的情感和态度,也表
示说话人的状态,语气的变化表现在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停顿、
节奏、速度等方面。幼儿起先不会小声说话,经过教育和训练,才学
会在必要时小声说话,幼儿常常分不清大声说话和喊叫的区别,在表
演朗读时常常用大力量喊叫。有些幼儿由于胆小,说话声音又过小;
有的幼儿养成了撒娇的说话声调或粗暴的说话习惯,这者都可以经过
教育训练,及早地加以矫正。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二.幼儿口吃的心理因素及矫正
(一)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导
致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
1、儿童头脑中已经储存了许多语言信息,说话时回忆语言模式的
速度相对较快,二说出的语言速度相对较
慢,二者的时间差造成了言语流的脱节。
2、儿童开始说话后,找不到应有的词语去继续表达。
3、以上两种情况都会使儿童出现过度激动和紧张,是发音系统受
到抑制,发音器官产生细致的抽蓄和痉挛,于是出现了发音的停滞和
重复,这种情况多次出现,使儿童形成了条件反射,以后,每次遇到
类似的说话情景或语词时,就发生同样的抑制现象,造成口吃。
(二)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二可能来自模仿:好奇和模仿是儿童的
天性,有的孩子会觉得口吃挺“好玩”,就模仿别人说话,结果不自
觉地就形成了口吃的习惯。在幼儿园,口吃就像一种传染病,会迅速
蔓延。
(三)矫正口吃的主要方法——解除紧张。4岁以后儿童有了明
显的语言意识,如果成人经常对他的口吃现象加以斥责,反而会加剧
其紧张情绪,甚至不愿意再开口说话,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都会导致
儿童不良性格特征的形成。所以,校正儿童的口吃现象,一定要有耐
心和爱心。
三、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
(一)幼儿4岁以后开始出现内部言语
(二)幼儿内部言语的特点——出生的自言自语。这是内部言语
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内部言语的过渡形态。
它既有外部言语说出声的特点,又有内部言语对自己说话的特点。
(三)幼儿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
1、游戏言语——是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一边做游戏动作,一边说话,
用于补充和丰富自己行动的言语。特
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2、问题言语——是儿童在遇到困难、或表现的困惑、怀疑、惊奇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来的言语。特点是比较简单、零碎。比如儿童在拼图过程中,常
常会自言自语地说:“把这个放在哪里呢?、、、、、不对,应该这
样、、、、这是什么?、、、、、就把它放在这里。45虽幼儿的内
部言语最为丰富。
三.学前儿童口语的培养
(一)激发幼儿言语交往的需要:在与成人和小朋友的交往过程
中,幼儿的交往需要就能被激发出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儿童创
造言语交往的条件:
1、亲子之间的言语交往
▼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及早对孩子说话。有些人认为,婴儿太小
不能说话、也不能学会说话,于是对孩子只有操作性的照料,没有言
语交往,这是不对的。从孩子一出生,就应边照料他,边对他说话。
▼养成对孩子言语的敏感性。敏感的父母能抓住孩子严于发展的
良好时机;比如,孩子说话时,和他呼应,帮助孩子把话说出来;当
孩子尝试用新的词或者句子表达时,及时鼓励并加以指导。
▼善于倾听幼儿的谈话。父母要有意识的安排时间与孩子交谈,
耐心的把孩子的话听完整,这样会使孩子感到温馨而放松,增加语言
表达的积极性。
2、同伴之间的言语交往:要积极的创造条件,鼓励幼儿与同伴的
交往。在与同伴的游戏中、或者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幼儿会
自然的用语言交往。幼儿之间的语言交往和语言学习比与成人之间的
交往和学习更容易。
3、师生之间的言语交往:在幼儿园,孩子的语言发展在很大程度
上受教师的影响。
▼教师要特别注意创造言语交往的条件:在日常相处中有意识的
多余幼儿交谈;在生活的各个环节,有意识的抓住交谈的话题;有计
划的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言语交往的机会,避免放任自流的
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言语活动的双用向交往。要鼓励幼儿大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会。如果在语言课上,教师的表达超过一半的时间,那是值得置疑的
教学。
(二)讲究教法
儿童学习语言有两种途径,一是模仿,二是强化。在模仿和强化
的基础上,儿童会有自己的创造性。
1、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模仿榜样,特别要注意正确发音。
2、强化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当儿童正确的表达时,
要及时给与强化,这是正强化,否则,就是负强化。
3、强化原则可以用于指导孩子学说话、练习说话和矫正不良说话
习惯等方面。
(三)鼓励言语创造性:儿童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创造性
是不可低估的。模仿和创造往往相结合。儿童对自己不懂得词有模仿
的倾向,对于根本不知道地词,儿童一般不去模仿,他们会根据自己
的经验去创造。比如,幼儿会说出:“牙刷膏”“一双裤子”“帮小
猴玩一次”“帮大象玩一次“,这种用法,既是模仿,又是创造。
第四节学前儿童书面语言的发生和研究
一、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
(一)儿童识字的过程:学前儿童的识字可分为三个阶段:泛化
阶段
识字阶段再现阶段,幼儿识字主要出于第一二阶段,这两个阶段
是对字的再认。
(二)儿童识字的泛化阶段:幼儿对视觉形象地感知,服从于从
笼统到分
化的规律,儿童首先倾向于把字形当作整体形象来感知。比如,
拿出写有“游戏”二字的卡片,幼儿能认识,但是把两个字分开,幼
儿就混淆了,分不清哪一个是什么字。幼儿最初把字当作图谱,字是
音、形、义的结合。可以说,字形是字音的视觉化,字形又是字义的
符号。儿童不是把字当作符号来认识,它是把字形当作和其他形象一
样的图谱来辨认。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知活动就从笼统到分化,就可以认识一些字,经过成人的教育和孩子
的学习,多次把那些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孩子就可以认识那些字,
建立了有关的条件反射。幼儿识字有两个特点:
1、容易混淆,对字形的细节难以分化,如“水、木”“半、羊”
等
2、对字义的概括水平还很低。
3、幼儿容易认识的字
▼字大、清楚
▼与响亮的语音同时出现
▼有形象作为辨认的支柱:在识字过程中,对自形加以意义联想,
便于幼儿记忆。
▼自形结构简单
▼多次重复
▼与情绪和兴趣相联系的字,如幼儿喜爱的玩具、汽车、喜欢吃
的食品等,与这些相联系的字都比较容易记忆。
二.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前阅读活动
(一)看书——最初的阅读活动。孩子从几个月开始,就可以进
行阅读活动,最初的阅读活动是看书,不是阅读,孩子不是阅读文字,
二是拿着书看。开始时是母子供读,妈妈拿着书,读给孩子听,边读
边指着书上图画,孩子边听边看。
1.1岁左右的孩子情绪好的时候也会自己那着书看。他把书正着
拿和倒着拿,毫不在乎。
2.3岁左右,孩子可以培养起爱看书的习惯了。对于经常听的故
事和熟悉的故事,孩子可以指点着一行行的念,其实并不一定认识这
些字,有时还能一页一页的翻着书看。
3.幼儿期的阅读基本上是以看图为主的。水平高一些的孩子,能
认识一些字,以图为辅。
(二)阅读的准备:学习阅读,需要以下的准备:
1.掌握有关词汇:孩子认识字形后,容易学会阅读。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掌握语法和表达能力:孩子在掌握了某种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表
达能力后,他在识字的基础上不但能够理解,还能够比较流畅的、有
表情的阅读。
3.掌握基本阅读技能——翻书的动作;按页翻书;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