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4 天前

圣人为什么会推崇说话结巴?

上文《长得帅,口才好,多半是坏人?》发出后,有几位读者表示强烈反对。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50114/1736799186482_0.jpg

这位先生的留言比较有代表性,我们就来聊聊他留言中的经文与上文矛盾之处,是不是真的矛盾。

最令人疑惑的是下面两句话,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出自《论语·子路》。

对于讷字的理解多半是不善于说话、钝于言辞,也就是说话迟钝,其中的原因,大概一直以来都把“巧言令色”与“讷言敏行”作为对立面来解释。

《说文》里对“讷”字的解释是:言难,从字面解释来看,言难就是说话困难,常人理解看来似乎有些结巴口吃的样子。

仅从造字用意出发,也会发现这样解释是不对的,“讷”由“言”和“内”组成,是说“言”发之于内,也就是说,言辞发自内心,跟“诚”的意思有接近之处,但诚强调结果,言之能成,就是诚,也就是说出来的事情做到了就是诚,所以诚现在跟信常作为一个词,诚信,因为说到做到,所以让人相信,也就有了诚信;

而“讷”的意思是言发自内心,成与不成,还两说,但强调是发心于内。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在常见理解里面,把欲字给忽略了,如果要表达君子说话迟钝,但行动迅速的意思,这个“欲”就是多余的,应该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由于理解错误,故意把欲字忽略了。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想干的事情,想要的结果,表达出来必发自内心,然后迅速行动。也正因为言语发自内心,才能迅速行动,因为那是你真正发自内心想要干的事情。

反过来,小人不是这样,他们是信口开河,并不落实于行动。如果按照“君子应该语言迟钝,行动迅速”的解释,那言辞利落,行动果断的人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了吗?

再说另外一句,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这里的刚毅木讷,是四个字分开的,刚、毅、木、讷,近仁。这四种品质是仁的表现,刚是坚强,毅是行事果断,这两个字误会不大。但后人对木讷的解释就谬之千里了,现在说一个人反应慢、傻乎乎的,都会说他比较木,或者木讷。

木,在古语境里不是反应慢,而是质朴,承担,阳气跃动的意思,象征一个人勇于承担重任的朝气;而讷,上面已经解释,决不会是语言迟钝,口吃结巴的意思,而是语言发之于内,言为心声,言行一致的意思。

《论语》只所以是经典,孔子只所以是圣人,是因为论语里的话经久不变,历久弥新,再过一千年也还是经典,如果说一个人语言木讷就接近于君子的仁,那反之,一个人语言表达流畅,难道就接近于小人,这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如果那样的话,孔子随时可以被抛弃,而不是千古圣人。

子曰:“予预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出自《论语·阳货》。

这里孔子讲了一个天地不言而行的道理,有人就觉得孔子反对讲话,不说多做。

孔子自己,交游列国,到处授业解惑,到各国传达自己的理念,难道他不说话吗?难道他不善于讲话吗?难道他语言迟钝吗?难道他是个结巴吗?以上当然都不是,孔子当然是善言、巧于言的,难道孔子自己打自己嘴巴,他连君子都不是了吗?

再看,儒家亚圣孟子,本身善于雄辩,难道孟子是小人?

从孔子的语气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大概只是孔子累了,到处碰壁而无结果,圣人也是人,也是会累的,不想说了,所以天何言哉?连发两句,语言中的情绪跃然纸上。

讷言,言发自于心,言之当发则发,发则必出真心,这才是讷,这才是儒家的担当精神,这才是君子行为。语言迟钝,唯唯诺诺,怎么看都像个伪君子,后人中有人就把自己不善于言辞的特点加以利用,伪装君子模样,这就是误解经典的后果。

说话迟钝、结巴、口吃,另有其字,那就“呐”字,但这个字最后被异化成了声音洪亮、发声宏大,比如唢呐,在比如鲁迅的《呐喊》。

巧言,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时空说合适的话,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这叫巧。比如我们常说巧合,巧在什么时候成了投机取巧的意思呢?显然从后世误解“巧言令色”开始。

一误至此,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圣人为什么会推崇说话结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