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延伸】马爱农谈文学翻译
讲座延伸讲座主题:文学作品翻译与文学经典生成
主讲人:马爱农
时间:10月22日(周六)19:00
地点:教四202(由于场地问题,改为教四)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50111/1736532994821_0.jpg
中文译本让人觉得轻松亲切而准确,小说里也有再创作,看得出译者的审美情趣、语言习惯和行文风格,没有童心的人是译不好的。
——“哈粉”如是评价马爱农老师
马爱农谈文学翻译(节选)
一
直以来,大多数人理解的翻译尺度是“信,达,雅”三个字,而我以为,一个“信”字足矣。这里的“信”,不只是文字的忠实,而且是情绪、情境、风格、技艺等诸多方面的忠实。
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这话不假,但这种创作是有框架的,译者施展想象,调动情绪,遣词造句,只有一个目的,让他的译文尽可能地与原作相吻合,尽可能地填满由原作者设定的框架,任何不足与外溢都不是合格的译文。
做到了“信”,也就是充分表达原作的内容、情绪、氛围、意境。他流畅,你也要流畅;他简洁,你也要简洁;他啰嗦,你也要啰嗦;他柔美,你也要柔美;他生涩,你也要生涩;他结结巴巴,你也要随着结巴起来。
http://www.stutter.cn/data/attachment/forum/20250111/1736532994821_3.jpg
▲马爱农老师的“哈利·波特”情结
美国乡巴佬和英国名流绝对不能用同样的口气说话,狄更斯和海明威也毫不能用同样的文笔去传达,翻译爱伦·坡时所表达的情绪,当然也跟翻译哈利·波特时完全不同。
假如翻译儿童文学作品,却把孩子们之间布满童趣的对话变成大人腔调,那么无论多么流畅优雅,都不是“信”;假如原文塑造的是一个粗人形象,到了译文里却变得温文尔雅,说起话来文绉绉,也不是“信”;假如原文的基调是晦暗沉郁的,翻译过来却变得轻捷明快,更不是“信”。
页:
[1]